拍攝“骨折后穿‘免負重靴’熬過來了”
劇組在北非取景近四個半月,張譯透露,拍攝時不僅遭遇過如暴雨、龍卷風、沙塵暴等極端天氣,讓他感到最困難的是開拍沒多久就摔傷骨折,但仍要堅持把電影拍完。“在摔下去的第一時間,極端痛感過去之后,我就一直在和導演講‘對不起’這三個字,因為我知道男一號摔傷對一個劇組的打擊太大了,因為你一個人要面臨耽誤500至800人的工作,這種壓力很難承受。”
骨折之后的第三天,張譯因其他事務回國,也做好了放棄角色的最壞打算。幸好在廣州治療時,他和醫生一起想到了一個辦法——穿“免負重靴”來幫助行走,“穿上后能把受傷的腳踝箍住,所有力量集中在小腿,基本可以一瘸一拐地走路了。”
之后,在非洲的紅海片場總能看到一個坐著輪椅或是拄著拐杖的“瘸腿”演員,演戲時張譯則要突破膽量把拐杖扔掉,“現在回頭想想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過來的。”接近痊愈時,電影也快殺青了,張譯最遺憾的便是在骨折后沒能繼續肌肉訓練。“我在骨折前一直努力健身,也是我這輩子唯一一次下決心做肌肉訓練,結果沒多久就骨折了。其實骨折后我還在盡量做上肢肌肉訓練,但醫生跟我說如果你想盡快恢復就要停掉,所以最后我的戰友都有肌肉了,我沒有變化,感覺特別對不起導演。”
合作“導演把生死置之度外”
整部電影最艱苦的拍攝在摩洛哥,不過在離開之際,張譯仍然感到很不舍,“比方說朝夕相處的一些摩洛哥工作人員,很多人甚至語言都不通,但我們相處得很好,成為了好朋友,這很神奇。每天我都會和我的司機暢談人生,但是他不確定我能聽得懂他說的話,我也不確定他能聽得懂我說的話,但我們的情緒是完全相同的。所以離開的時候,我心情還蠻復雜的,既留戀摩洛哥這個國家,這些新朋友,也留戀我們在摩洛哥奮斗的日子。”
在張譯眼里,摩洛哥是一個很樸實的國家,當地人很善良,又樂于助人。“可能因為中國多年來一直在援助非洲,所以摩洛哥的老百姓對中國人既保留著一份好奇,又保留著一份友善。看到中國人有困難,很多摩洛哥人不管認不認識都會主動伸出援手,所以作為中國人,在北非還覺得蠻高興蠻驕傲的。”
回顧歷經艱險的拍攝過程,張譯特別佩服導演林超賢的敬業精神。“我覺得他在拼命,為了他熱愛的東西已經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當時我開著離他最近的一輛車,親眼看到他翻車的,那一刻我腦子是空白的,當時我們遠離大本營,應該沒有任何人把他當時翻車以及他去救助受傷人員的畫面拍攝下來。”
原來,林超賢當時乘坐攝影沙灘車在沙漠里撞上了一輛時速60公里的坦克,翻車后滿臉是血的副導演立刻被送往醫院。林超賢的傷沒有當場發作,拍攝結束后他一直覺得肩膀右側疼痛,去醫院拍了X 光片才發現兩塊頸椎的骨頭移位,至今對日常坐姿仍有些影響。
幸而最終影片的市場表現沒有辜負整個團隊的“苦與拼”。張譯很開心,他也表示,希望觀眾在看完電影后去了解2015年那次也門撤僑救援行動,也能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有一次嶄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