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去年在人藝舞臺上演出《窩頭會館》之外,何冰已經有整整三年沒有在話劇舞臺上演戲了。這個清明小長假,何冰在很短的時間內搭建了自己的團隊,并首次擔任話劇導演,以一部法國作家弗洛里安·澤勒的《陌生人》重歸話劇舞臺。六場演出不需要太多的宣傳,門票就已全部售罄,然而演出之后關于劇作和何冰導演的評論卻持續發酵,眾說紛紜。近日,北京晨報記者來到何冰的工作室,將演出的疑問當面探討。
關于劇本
親人之間的不可交流,有時候會比“陌生人”還陌生。
《陌生人》的編劇弗洛里安·澤勒是一位法國的小說家、劇作家。他今年只有40多歲,就被英國《衛報》評為“我們的時代里最激動人心的編劇”。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多部劇本獲得莫里哀獎、法國戲劇節的最高獎項;20多歲開始創作推理小說,就獲得了法國重要的文學獎項。澤勒最出名的話劇作品《父親》(被何冰改名為《陌生人》),獲得莫里哀獎最佳作品,以及勞倫斯·奧利弗獎、托尼獎雙料最佳作品提名,是近年來評價極高的一部作品。這部劇在倫敦西區演出時獲得全五星評價,并被評選為年度最佳作品之一。澤勒的作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寫作的“反義詞戲”,寫了《父親》,然后創作了《母親》;寫了《真相》,還有一個作品便是《謊言》。其中,《真相》這部劇去年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演。
這部《父親》之所以改名,是因為不久之前趙立新演了一出話劇已經用過《父親》這個名字,為避免誤會所以更名。但如果看過這部劇的觀眾來說,可能會覺得《陌生人》這個名字非常貼切,親人之間的不可交流,有時候會比“陌生人”還陌生。
《陌生人》是一部關注現實問題的鬧喜劇,敘事結構獨特,講述老頭安德烈(何冰飾)在已經連續趕跑了三個照顧他的護工之后,他的大女兒安娜來到他家發了一頓脾氣,并告訴父親,自己在離婚后又愛上了別人,因此要離開巴黎去倫敦,無法再照顧他。不久,一個自稱是安娜的女人和一個自稱是安娜丈夫的男人出現在了公寓里,他們告訴安德烈,這里根本就不是他的公寓,安德烈的世界開始變得錯亂,安德烈依賴著他的大女兒,深愛著他的小女兒,但他和女兒的問題是始終無法理解對方的意圖。
關于反饋
“我覺得好多人就是不好意思跟我說沒看懂,其實我也被這劇本弄得五迷三道的,但一開始我被劇本感動了。”
對于習慣去劇場看故事的觀眾來說,這部劇可能會讓人“看不懂”。何冰自己也說:“這兩天聽到各種反饋,我覺得好多人就是不好意思跟我說沒看懂,其實我一開始拿到劇本,也被這劇本弄得五迷三道的,我看了一遍,發現有兩場戲幾乎臺詞是一模一樣的。雖然沒太看懂,但一開始我被劇本感動了,大概就是劇本里所說的‘愛與自私同在’產生了共鳴。后來又讀了幾遍劇本,發現這個劇本的邏輯很神奇。后來發現這個劇本特別簡單,就是寫的一對很動人的父女關系,可能觀眾都會覺得不會那么簡單,但就是這么簡單的東西寫得那么好。”
《陌生人》的班底全部是人藝的,但這個戲并非北京人藝出品,而是源于“何冰工作室”。這也是何冰第一次完完全全地當話劇導演,之前何冰曾在《窩頭會館》被林兆華任命為“分場話劇導演”,何冰、楊立新和宋丹丹各負責一場。而人藝也向來有“演而優則導”的先例。被問道“為什么沒想把劇本拿到劇院體制內來做?”何冰說:“我主要是覺得麻煩,這個劇本從有想法到搬上舞臺,一共就三個多月的時間,要是在劇院做,首先要報藝委會通過,再者說我怎么好意思觍著臉說我來當導演啊?我自己弄這一切就變得特別簡單了,說白了誰出品并不重要,誰能說這不是北京人藝的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