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節,不少觀眾被《中國詩詞大會》圈粉,善于打造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央視今年繼續出手“烹制”文化大餐:先是在春晚展出國寶《絲路山水地圖》;大年初一又推出了原《朗讀者》總導演田梅的新作《經典詠流傳》;加上熱播中的《舌尖上的中國3》透過食物展現的濃濃人情,都給觀眾帶來一股中國傳統文化所引領的文藝清流。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陳慧
王俊凱在節目中演繹了一首由明代詩人錢福所作的《明日歌》。
國寶上了央視春晚舞臺
央視狗年春晚請了不少流量明星,可提到節目中亮點,許多人忘不了這個環節:國寶回歸。當《國家寶藏》“001號講解員”張國立站到舞臺上時,觀眾都聞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
果然,在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講述中,《絲路山水地圖》首次在億萬觀眾面前露出真顏。單霽翔在短短的4分鐘節目里,講述了這幅畫作的寶貴價值,“它證明早在16世紀中葉,我們中國人對于絲綢之路沿線已經有了清晰的認知。”
有人好奇工作人員在春晚舞臺上明明握著厚厚一卷,怎么才看到畫作一部分?事實上,《絲路山水地圖》繪于絹本之上,幅寬0.59米、全長30.12米,用大家熟知的5.28米長的《清明上河圖》、11.91米的《千里江山圖》來對比,《絲路山水地圖》的長度相當于3張《千里江山圖》,6張《清明上河圖》,所以只能選擇性地展示一部分。
據悉,《絲路山水地圖》是一幅繪制于明代中后期,應為內府使用的青綠山水手卷。它描繪了東起嘉峪關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伊斯蘭圣城麥加)的遼闊地域范圍。全卷共畫出了211個地理坐標,許多絲路上的重要城市,如中國的敦煌、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等都有清晰的標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