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 尹力)合拍片應怎樣做好跨文化聯合創作,同時兼顧更大的市場?16日,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重頭戲“中外電影合作論壇”舉辦,多位中外重量級影人結合自身經驗,共同探討合拍片“內外兼修”的新途徑。
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開場的大型歌舞《相聚北京》。 中新網記者 翟璐 攝
美國導演雷尼·哈林已在中國發展4年多,他表示,不少好萊塢的電影人在看到中國電影市場發展迅速之后,曾一心想來“淘金”,將自己的電影“修修補補”后號稱是合拍片,但觀眾并不買賬。后來又有制片方嘗試引入西方演員,但這種合拍片在上映后也是反響寥寥。
雷尼認為,想在合拍片中跨越文化差異,創作者應充分了解觀眾熟悉和期待的內容,“誠懇地講一個你想講的故事,使用一些可以喚起共鳴的話題,啟用一批合適的演技派演員”。
他提到,只要找到具備文化共鳴性的主題,影片就能成功“點石成金”。以去年在中國大受歡迎的《尋夢環游記》舉例,這部電影表面上講述了墨西哥的民俗文化和神話故事,但其內核是對死亡的理解和對故去親人的思念,而這一點在中國文化中具備共通性,由此引發了觀眾的強烈反響。
同樣以《尋夢環游記》為例,美國導演羅伯·明可夫卻從中看出了不同的創作靈感。他認為,很多合拍片都采用動畫形式,這可以有效減弱語言及人物形象的影響。需要注意的是,應在假設觀眾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背景下,轉換一種更為全球化的敘述方式。
“創作電影的重中之重永遠是故事”,俄羅斯導演費多爾·邦達爾丘克透露,他在創作《莫斯科陷落》續集的劇本時,曾想過在其中加入中國角色,但最終還是取消了,“因為這是一種非常生硬的植入,不能為了市場而做出不合理的改編”。
那么,合拍片要如何兼顧更大的市場?美國索尼哥倫比亞國際發行總經理史蒂芬·奧戴爾談到,并沒有萬能公式來讓一部電影在全球大獲歡迎。發行電影的相關調查顯示,人們既想要看到一些熟悉的內容,同時又希望有新鮮感。他建議,創作者可以嘗試將中國文化中的特色內容融入電影,同時加入新的創意,以改變觀眾對中國電影的固定認知。
華誼兄弟傳媒集團執行總裁王中磊提到,中外合拍從早期的《末代皇帝》到《臥虎藏龍》,再到去年的《英倫對決》,整個變化并不太大,語言和內容問題仍是中外合拍電影全球市場化的最大限制因素。
他坦言,盡管合拍片變化不大,但當前中國的電影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電影市場之一。在這種背景下,應由歐美制作方來考慮如何與中國的片方和市場合作,而不是中方反復思考如何在全球市場獲得好的反響。
王中磊談到,想要馳騁更大的市場,合拍雙方不能僅在投資和內容創意等方面作簡單的資源結合,而應從發行環節就讓歐美專業人士盡早介入,共同思考如何真正同步海外發行公司和中國市場的發行網絡,這樣才有機會制作兼顧全球市場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