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產紀錄片進入大眾視野,以多樣的題材和形式為觀眾獻上一場場精神盛宴。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從2012年開播就風靡大江南北,第二季再創收視熱潮,至今已播出了三季,成為紀錄片品牌化的經典案例;《我在故宮修文物》從2016年開始先后登錄央視九套和互聯網平臺,豆瓣評分高達9.5分,實現了紀錄片網絡傳播的新高度;《航拍中國》《大國外交》《超級工程》《創新中國》《大國重器》等系列紀錄片的播出,更是掀起了國家題材紀錄片的新熱潮;今年年初,首部登上院線的國家題材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上映當天成為中國紀錄電影首日票房冠軍,一個月內票房突破4億元,成績斐然;更有《茶界中國》《百心百匠》《了不起的匠人》等作品,在呈現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同時,展現出紀錄片細膩與溫情的側面。
近日,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舉行了“紀錄片的邊界、類型與產能、產值”論壇,同時發布了《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8)》。而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舉行了“國際視域下中國紀錄片產業與傳播論壇2018”,并發布了《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8》。兩份報告提供了多種數據,對中國紀錄片目前的發展與突破表示了肯定,但同時也指出了亟須改善的部分。
1.紀錄片總體發展欣欣向榮
從整體來看,2017年中國紀錄片發展欣欣向榮。各個題材紀錄片漸次涌現,觀眾接受度和口碑逐漸增加,其背后是中國紀錄片工作者的堅定付出,他們帶著對紀錄片的期望勇敢探索,頗見成效。
2017年,中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39.53億元,年生產總值為60.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和15%。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指出:“中國紀錄片已形成一個以專業紀錄頻道、衛視綜合頻道為主力,以新媒體為重要支撐的基本格局。”衛視紀錄片開始呈現出季播化和品牌化的特點,主旋律電視紀錄片也開創了一番天地。紀錄片以真實而富有感染力的特質逐漸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另一方面,中國紀錄片的價值和市場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目前仍存在遭遇低估的問題。從市場角度來看,新語境下的全領域產業數據統計困難,產業數據的嚴重被低估導致紀錄片整體市場不被看好,從而失去了更多回饋的可能性。與市場相對應,被思維定式所局限的還有創作者的身份與來源。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指出,有潛力的人才資源如果能夠被合理發掘利用,我國紀錄片產業將新作不斷,類型、數量、質量都有機會得到更快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