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民間俗稱“人慶節”。這天,地處閩北山區的松溪縣茶坪鄉年味仍濃,種植戶李新達家的部分鐵皮石斛也進入了采收期:板栗樹上,株株莖節飽滿,散發著淡淡草香。看著長勢不錯的鐵皮石斛,李新達喜上眉梢,之前的憂慮一掃而光。
前些日子,老李發現這批即將采收銷售的鐵皮石斛有一部分“生了病”。焦急之際,福建省科技特派員、省農科院植保所余德億研究員帶領姚錦愛副研究員、黃鵬助理研究員等組成科特派團隊趕赴現場,“藥方”一下,目前“病情”已大有好轉。
在福建當地,鐵皮石斛被譽為“救命仙草”和“藥界大熊貓”,對提高人體免疫能力、抑制腫瘤等都有幫助。近年來,市場需求激增導致野生資源枯竭,鐵皮石斛人工栽培成為新增長點,但由于生長環境改變和密集化的生產模式,病蟲危害日益加重,對產業發展造成嚴重威脅。
回憶起當初的病蟲害情景,李新達告訴記者:“有些鐵皮石斛葉片呈灰白色,葉面布滿灰塵狀蛻皮殼,影響植株長勢。”是什么原因引起?該使用什么藥物?
在李新達家的鐵皮石斛基地,余德億經過一番查看找出了“病因”——原來是紅蜘蛛在“作怪”。他們當即給出了解決方案:釋放捕食螨進行生物防控,冬季也要進行清園,定期修剪枝葉,日常加強水肥管理。
姚錦愛介紹,在福建省科技廳的推動下,他們團隊與當地龍頭企業福建大投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對接,針對鐵皮石斛生長全過程出現的炭疽病、紅蜘蛛等病蟲害問題,“定制”了3類不同的綠色防控模式,從先前的以治為主轉變為以防為主,從源頭上解決病蟲害“侵襲”并在種植戶示范應用。
目前,福建省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松溪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有了這支科特派團隊提供系統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服務,鐵皮石斛這株“仙草”真正成了當地村民的“富民草”。
“如今基地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減少化學肥料農藥使用量25%左右,鐵皮石斛產量也逐年增加。”大投公司負責人黃光鋒告訴記者,目前企業已成功研制石斛茶、石斛花等不同類型產品,銷往浙江、上海、北京等地。科特派團隊還在企業建立了一個20畝的核心示范點,為企業年新增經濟效益35萬元。
多次受益于這項技術免去病蟲害之災,李新達為科特派團隊豎起了大拇指:“我原先以電焊工作營生,在他們的指導下種植鐵皮石斛,年收入從僅3萬元左右增加到8萬元。”而在大投公司鐵皮石斛基地中負責日常管理的農戶袁愛和,“在農忙過后來這里‘兼職’,一年可以增加4萬元收入”。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兩年來,該團隊積極推進“科研單位+龍頭企業+種植戶”等產學研服務模式試種、推廣,“以點帶面”輻射、指導周邊農戶生產發展、幫扶脫貧。截至目前,該技術已輻射推廣約100畝,帶動農戶25戶,戶均年增收1.8萬元。說起這一串數字,余德億的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記者 謝開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