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27日,全省1700余所初中校43.3萬名初三學生已復課一周。疫情之下,一手抓防控,一手抓教學,學校面臨什么樣的新挑戰?備戰中考,學生們心態調整得如何?記者走訪多所中學,切身感受疫情期間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
復課后,南安柳城中學初三學生分成小班上課。 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通訊員 李想 黃瑜鵬 攝
平潭南海學校,地處平潭南海鄉西門村。從平潭城區乘船17公里到達芬尾碼頭,繼續換乘客船25分鐘后才能到達,是處于防控鏈最末端的農村校之一。
27日上午11點30分,南海學校下課鈴聲響起,初三24名學生排列有序走出教學樓,按照地面上嶄新的引導標識,前后左右均間隔一米,靠右行走前往校門口。
校門口等待線外,已經站著部分等待接送的家長。“特殊時期,我們希望孩子盡量不乘坐公交車,而是采用步行或家長接送的方式,盡量減少接觸。”校長林敏介紹。
盡管學生少,但學校的防疫措施卻很到位——每天免費提供給學生人均2只口罩,在校門口、宣傳欄、教室都張貼著關于正確洗手、消毒等防疫知識內容的宣傳畫。開學第一課上,學校還請來了附近衛生院的醫生,給家長和師生上了一堂科學防疫課。
疫情防控容不得半分松懈,學業同樣不能放松。“中考延遲一個月,對我們農村校是個好消息。趁這段時間,所有學生都要抓緊時間迎頭趕上。”林敏介紹,這一周時間,他帶領初三各科老師對兩類學生進行了家訪,一類是開門考中成績異常的,一類是留守兒童家庭。“其中有三名學生家在另一個小島,但秉持一個也不能少的原則,我們還是加班加點上門,抓緊排查學情。”
排查后,針對部分學生仍有手機依賴的,老師們建議家長加強監督。部分留守兒童家庭學習環境較差,老師征得家長同意后,讓他們在校晚自習,并單獨為他們查缺補漏。
在廈門市蔡塘學校,初三學生家長涂曉玲告訴記者:“孩子待在學校比在家安全多了,我們很安心。”
蔡塘學校學生90%以上是外來隨遷子女,由于父母都在外務工,他們在家吃快餐,“自己管自己”的現象普遍。開學后,家長們“感覺孩子們立馬進了‘保險箱’”。
該校實行封閉管理,22日上午10點多,蔡塘學校的食堂已經忙碌起來,41名員工開始準備餐具、餐盒、餐車,為初三年級各班同學分餐做準備。
原本可容納800余人的食堂,在把4人桌改成單人單座后只能容納247名學生用餐。為此,蔡塘學校又在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體育館內擺上間隔1米以上的桌椅,將之改造成“第二食堂”,用于容納初三年級的其他430人用餐。
“這樣一來,677名初三學生都有了自己的專屬餐位,可以保證單人單向用餐。”蔡塘學校副校長柯飛雁介紹,每天餐前半個小時,學校后勤督導組還會對當日菜品進行檢查并試餐。
回到校園和熟悉的同學朝夕相處,學生們也迅速找回了學習狀態。同學之間成立學習小組,班干和尖子生帶領各自學習小組進行互幫互助式學習。初三學生仇明生說:“我的前桌想考雙十中學,我也想朝這個目標沖,所以剩下的兩個多月我們會互相監督,努力努力再努力。”
努力的不只是學生,老師們同樣付出了高于以往幾倍的工作量。在泉州培元中學,該校獨創AB角班主任制度,從初一、初二的段長、班主任中選派部分老師到初三擔任B角班主任,協助A角班主任完成午餐、午休、晚餐時段的工作量。
7:10—7:40檢測進校,8:05—9:45戴口罩上課,12:00錯峰領餐,13:00—14:00 課余輔導,16:30體育運動,17:30組織學生晚餐、晚檢,21:30—23:00走讀點名,給家長們發送當日學生情況反饋……“這是AB角班主任的一天,這場中考碰上‘疫考’的硬仗,老師陪著孩子們一起迎難而上。”培元中學校長蔡向陽說。
記者從省教育廳了解到,在各地各校的努力和全體師生的配合下,我省初三總體開學工作平穩有序、運轉順暢,各校教育教學秩序井然。返校復課的師生員工檢測未見異常,健康狀況和精神狀態良好。迄今為止,全省校園持續保持安全穩定、無疫情紀錄。
大田六中初三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鄭宗棲 攝
珍惜學習機會
27日,閩侯縣實驗中學,防控、教學等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
上午7時,學生們陸續進入校園。10個通道,15個班級的學生錯峰上學。從校門進來后,學生們熟練地按照規定路線直接走到班上。
“比起之前上網課,現在有老師督促、有同學陪伴,效率高多了。”九年級學生王哲睿說。
中午,身穿白色工作服、佩戴口罩的工作人員,將午餐送到各個教室門口。取餐后,學生們單人單桌,同向就餐。“我們與餐飲公司對接,為學生提供精心搭配的營養午餐。”該校副校長林炎云說,學生采取隔離就餐制,原來的一個班分成相連的兩個班,每層樓僅安排3個班級,桌椅是單人單桌,學生隔桌就座。
疫情之下,全國萬眾一心抗疫,也給學校提供了良好的德育教材。一周來,學校德育處通過播放《疫情后,我讀懂了萬眾一心》視頻等方式,對初三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教育;校長黃躬芬還對初三學子的表現進行總結,對群防群控和迎戰中考提出要求。
“我們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為了讓我們重返校園,很多人做出了很多努力。老師把各項行程都安排得很好,讓我們能全身心投入學習。現在馬上要中考了,我們也在緊張有序地備考,爭取考出好成績,不辜負老師和家長的良苦用心。”九年級6班的程湘兒說。
加強體育鍛煉
26日下午兩點半,上課鈴響后,南平建甌市四中初三(3)班的50多名學生在老師帶領下,有序前往操場上體育課。
“不要聚集,戴好口罩,保持2米距離!”在800米跑步發令區,體育教師王志斌在給學生進行體測的同時不忘提醒學生注意防護。由于戴口罩不能吹哨,老師們常常要扯著嗓門喊。“我們現在分時、分批、分場地讓學生進行鍛煉,減少體育課上的人群聚集。”王志斌說,目前課程重點是幫助學生恢復體能,圍繞體育中考有針對性地進行分項訓練。“學生在經歷了最長寒假后,體育成績和身體素質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該校校長李斌介紹,復學以后,學校給每個班級每周安排兩節體育課,讓學生能有健康的身體應對緊張的學習和考試。
“雖然要戴著口罩上體育課,但運動后感覺身體更舒展,也是忙碌學習中的一種放松方式。”初三學生王可鶯說。
據悉,為了確保學生安全,復課以來建甌市各學校對師生入校、教學、活動、就餐、放學、就寢等方面實行管控,實行全過程分時錯峰,盡可能減少人員交叉聚集。并在每天早、中、晚對師生的身體狀況進行跟蹤檢測,確保師生的健康安全。考慮到大型體育活動和聚集性活動還存在感染風險,建甌市嚴格要求各學校均不開展體育單項賽事、綜合性運動會等大型體育活動和聚集性活動。
大田六中初三學生在交流學習心得。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鄭宗棲 攝
開好“心理藥方”
4月20日,平潭4500多名初三學子踏入久違的校園。“孩子初三壓力大,此前上網課常出現焦慮、煩躁的情緒,還會與父母發生沖突,學習積極性下降,我該怎么辦?”不久前,平潭一中一名初三學生的家長向該校心理老師陳琳訴說了自己近期的煩惱。
陳琳通過電話聯系上了這名學生。“這名學生居家已久,由于上網課過程中的問題得不到及時釋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負面情緒明顯。”察覺到學生心理的變化,陳琳多次通過電話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陳琳開出了一劑“心理藥方”——用心陪伴、定期跟進。她幫助這名學生對學習進行重新規劃,調整短期目標,合理進行網課時間分配。“隔一周我便聯系一次,帶著這名學生不斷調整學習計劃,幾次下來,學生的情緒明顯好轉,學習效率也提高了。”陳琳說。
經過心理老師的疏導,學生家長心里的石頭也終于落地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改善了,對待學業更積極主動,網絡考試成績也明顯提升,順利度過了‘緩沖期’,開學后學習也步入了正軌。”
復課后學生的心理也需要一個緩沖期,逐漸適應原來的校園生活。這段時間,平潭一中、平潭城關中學、平潭二中等學校的心理教師紛紛加入實驗區社會事業局組建的疫情心理熱線接聽服務活動,針對初中不同年級學生需求開設心理健康網絡課程,對學生專設疫情期心理援助熱線,對有心理困惑的學生及時排憂解惑,努力為返校學生筑牢心理防線。
做好后勤保障
27日早上,記者在泉州實驗中學看到,學校在校門口設置了紅外熱成像儀,并安排值日老師對入校師生進行觀察、詢問,體溫正常者才能進入校園。“除了在人員密集場所入口設置體溫檢測點、要求學生每日在家自測外,我們還實行晨午檢制度,由班主任負責學生健康全日觀察巡查,每日早晨、午間兩次測量學生體溫。”該校校長魏獻策介紹,在做好檢測的基礎上,學校還每日統計當天的檢測結果并生成報告。
該校初三年(17)班,50多人的班級被拆分成兩個班,學生座位間隔拉大。“初三年段原來是18個班,現在分成36個小班上課。”魏獻策說。
與此同時,學生就餐實行分段錯峰、分餐進食。在學校餐廳內,原來8人位的餐桌如今限坐2人,每張餐桌都配備了洗手液。原本可以容納700多人的餐廳,如今只允許200人同時就餐。
“教學樓原來的衛生間排污及通風條件差,不利于疫情防控,為此,我們投入近百萬元,對教學樓的12間男女衛生間進行拆除改造。”該校副校長曾志彬介紹,改造后,衛生間實行洗手池與衛生間分離,將洗手池設置在寬敞的走廊外,洗手位增設至14個,避免學生洗手擁擠。
“除了做好健康管理、上課、就餐、消毒、防疫物資保障等工作,我們還制定完善疫情防控工作‘兩案八制’,完善疫情應急組織管理指揮系統,全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構建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教育教學秩序,確保校園安全和穩定。”魏獻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