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諼與孟嘗君》劇照 (安溪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供圖)
創作應“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高甲戲新編歷史劇《馮諼與孟嘗君》由省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一級編劇周明執筆,安溪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創排。
該劇取材于歷史上著名的馮諼投身于孟嘗君門下的故事。劇中,馮諼通過彈鋏試探孟嘗君的心意,為其焚券市義,收取民心。孟嘗君失相后,馮諼四處游說助其復取相位。然而,舞臺上“主仆”關系最終走向了悲劇——孟嘗君默許手下門客屠村泄憤,導致馮諼的母親被殺害。馮諼悲痛欲絕,看清了孟嘗君的真面目,最終與其分道揚鑣。
周明回憶,劇團邀請他進行劇本創作時,僅僅交代了要創排一出以馮諼和孟嘗君為主題的劇。為了打磨好劇本,他不僅查閱了大量與馮諼和孟嘗君有關的歷史記載,還詳細考究了整個戰國的歷史風貌,包括那個時代士人、百姓等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態。
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補充,劇中塑造了馮諼母親的形象,設計了馮諼對母親盡孝的故事。此外,周明還讓孟嘗君身邊多了個為其出謀劃策的齊姬,甚至把“雞鳴狗盜”安在兩個插科打諢的丑角身上,使本劇在趣味中更加發人深省。
在周明看來,雖然是新編歷史劇,但也不能偏離真實歷史,一切情節都要在盡力還原真實歷史的基礎上開展。但,史書記載往往較為單薄,如果僅限于還原歷史記載,又沒有觀賞性了。
為了讓史書中的人變得有血有肉,更貼近觀眾的世界,周明說,歷史相關典籍并未記載馮諼與孟嘗君二人關系的最終走向,在編創過程中,他不再繼續往主仆佳話的方向去構造,而是選擇讓二人分道揚鑣,這是基于對史料的充分理解所構思的。
“雖然史書沒有記載,但我們對史料進行消化整理后,自然而然地覺得,整個故事情節發展到此,它就是這么一個走向。”周明說。
在創作結局時,周明巧妙地讓馮諼母親與孟嘗君屠村聯系在一起,使這一悲劇結局水到渠成,也將戰國時期動亂交織的變局更加生動地呈現給觀眾。
“總體而言,歷史劇的藝術創作,要遵循大事要有歷史依據的原則。對于歷史沒有記載的細節,要在合理想象的適當創作中,讓觀眾感覺到合情合理。在保證藝術真實的情況下,才能讓劇目承載的警世喻人宏愿得其所歸。”周明說。
“不希望歷史劇變得概念化”
劇中,馮諼得知孟嘗君默許屠村導致自己母親被殺,悲憤難耐,攜長鋏欲弒孟嘗君。然而最終,他未能下手,拂袖而去。
這樣的情節引發了不一樣的思考。
“馮諼是一個很冷靜也很清醒的奇才,對自身和形勢都有準確判斷。”從古田趕來觀劇的觀眾李清這樣評價。她認為,結局突顯了整個戲的張力,而馮諼最終放棄復仇,也是基于“俠之大者義”的精神,“畢竟孟嘗君活著,客觀上來說,也是能庇佑一方百姓的”。
“雖然個人在歷史面前是一粒微塵,但馮諼沒有被吞噬,從始至終都保持著對仁義的清醒。這讓我很震撼。”李清說。
來自浙江的觀眾邊女士則注意到戲中加重了對女性角色的刻畫。齊姬為孟嘗君建言獻策,以及馮母對馮諼的教誨,都令她感到新鮮。她覺得,還可以再為女性角色多加戲。
這正是周明渴望的效果。“我不會把主題想好了再編劇,那樣就很刻意。”他坦言,創作時他的重點在塑造兩個人物,以及呈現人物在相應時代下的故事。至于觀眾能解讀出什么主題內涵,都是可以的,“我不希望把歷史劇變成一個概念化的東西”。
關于馮諼放棄復仇,周明認為,這需要創作人員置身于劇中去感同身受。“母親遇害,第一時間肯定是激憤的。但他畢竟胸懷天下之仁,為了避免引起更大的殺戮,他選擇了放棄。”
周明認為,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一直如初,因此歷史劇最好是不帶任何評價,追求自然而然的創作和呈現。
“我認為,這與歷史劇的情志表達并不相悖,能讓現代觀眾有所感悟、有所收獲。”正如劇中,他嘔心瀝血編織的馮諼和孟嘗君之間的糾葛,代表了在某些社會場域和價值觀作用下,人與人間復雜的關系,以及難以識別、難以說清的人性幽微。
當馮諼捶胸頓足、倒地痛哭,不斷唱著“我悔,我錯”——這是劇中周明最得意之筆。那一刻,創作者和歷史完成了對話,觀眾也開始了對自身的思考。(福建日報記者 陳尹荔 實習生 鄭瑋婕 張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