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梨園百花頌”福建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戲曲音樂會在福州大戲院精彩上演,讓觀眾過足了戲癮。福建戲曲不僅是大家喜聞樂見、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亦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重要的“橋梁”紐帶。
凝聚僑心僑力 從回歸到再出發
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日前,連江十番古樂純如軒樂隊受邀在美國紐約奏響“東方民族交響樂”,云鑼、大胡、椰胡、月琴等20多種樂器合鳴,奏響了《雁來紅》《西江月》《海底天》《蟠桃會》《秦樓月》等曲目,再現了“漫天鑼鼓華堂震,繞梁天籟舞霓裳”的傳統余韻,用音樂架起友誼的橋梁。
這是一支“老牌”樂隊,隊員中年齡最小的50歲,最年長的92歲。而他們彈奏的音樂更是古老。“連江十番古樂保留了許多完整的古代音樂特征,被海峽兩岸專家譽為‘中國音樂的馬王堆’‘東方民族交響樂’。”連江十番古樂研究會秘書長、純如軒樂隊成員林瑞霖說。
“檳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場中較十番。”連江十番古樂是福建十番音樂的流派之一,和福州茶亭十番同宗同源,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萬歷時期,由于地理交通和文化習俗等因素,保留了古樂的原汁原味。而連江十番古樂又以僑鄉琯頭鎮拱嶼村純如軒樂隊為代表。
然而,這樣的“東方民族交響樂”曾一度面臨失傳。改革開放以后,不少樂手出國打拼,加上“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慣例,十番音樂日漸式微。2012年,得知連江十番古樂面臨失傳危機后,當時還在美國從事餐飲業的董家寶坐不住了。2013年,董家寶自掏腰包建立連江十番古樂研究會,并呼吁在國外的樂手歸隊。就這樣,以倪孔堅、倪春發為代表的一批老師傅自發打“飛的”回鄉,20多位花甲老人打開塵封已久的寶箱,拿出了久違的十番樂器,并以錄音、錄像等方式,搶救性保護十番古樂。
“不少華僑每年回國四五次,目的就是參加樂隊演出、資助樂隊發展,助力十番古樂傳承。”董家寶說,如今,純如軒樂隊大部分是華僑華人,主要集中在美國。為了讓十番古樂發揚光大,大伙兒積極進校園講課、登舞臺演出、出國門展演。
如今,連江十番古樂研究會與多所小學共建十番音樂傳承基地,編寫《十番音樂》校本教材;樂隊成了架起了聯系海內外僑胞的情感橋梁,助推琯頭鎮拱嶼村成為擁有非遺項目的傳統文化特色村,收獲大批擁躉的同時,還吸引僑胞捐資興業,參與村鎮的扶貧、助老等公益事業。
“我們還有一個愿景,就是讓連江十番古樂成為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張金名片。”純如軒樂隊隊員說,“會堅持使用古老的中國樂器演奏中國傳統音樂,讓世界聽到中國之聲。”
以曲為媒 古老戲曲展現迷人魅力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泉州自古就與眾多國家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其文化交流的故事源遠流長,在新時代也依然扮演著文化交流的關鍵角色。
2013年,法國MC93國家劇院的藝術總監索梅爾來中國選節目。在沒有布景、只有服裝的情況下,泉州梨園戲劇組專門為他演了一場戲。看完之后,索梅爾為梨園戲、為曾靜萍的表演所折服。他不吝贊美道:“這是我五十年來看過的最偉大的作品!”
2014年,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開啟了歐洲巡演之路,在法國里昂市中心富爾維耶山上的古羅馬劇場,1000多名觀眾圍繞劇場的石砌半環形坐階,欣賞中國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表演的劇目《董生與李氏》。劇團兩個小時的演出結束后,1000多名觀眾先是報以雷鳴般的掌聲,然后紛紛將手中的青色枕墊拋向舞臺前方的空地,熱烈地表達他們對梨園戲《董生與李氏》的喜愛與贊賞。
觀眾退場后,“富爾維耶之夜”藝術節經理多米尼克·德羅曼先生來到化妝間,興奮地對正在卸妝的梨園戲演員們說:“你們今晚的演出非常成功,毫無疑問,八百年的梨園戲徹底征服了兩千年的古羅馬劇場!”
不僅如此,有著800多年歷史的梨園戲,更是被來自法國的戲劇團隊改編,以“法式話劇”的形式登上舞臺。MC93劇場總導演帕特里克·索梅爾回憶,自己第一次觀看梨園戲《董生與李氏》時,就大為震撼:“演員的表演無與倫比,劇本出類拔萃,當時我就有了重新演繹的想法。”2016年,法國著名導演帕特里克·索美爾帶領著十幾名年輕的法國藝術家來到泉州“學戲”。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的工作人員回憶,當時在泉州市梨園劇院的排練場內,年輕的男演員戴著禮帽打著領結,穿著白襯衫和卡其色的風衣,不時地爬“墻”監視著“李氏”的一舉一動,舞臺另一邊,法版的“李氏”打扮隨性地在畫板上創作,手里還夾著一根香煙。導演帕特里克·索美爾一頭白色短卷發,坐在場內的第一排,認真地看著舞臺上男女演員的演出,不時上場指導,給出各種建議。通過近距離接觸,法國導演和演員對梨園戲有了更深的理解。帕特里克·索梅爾認為,梨園戲在情緒和欲望的部分表現方式上超過了法國戲劇。
在曾靜萍的率領下,梨園戲頻頻走到海外,聲名遠揚。她曾與歐洲十幾位藝術家合作實驗戲劇《環球靈魂》,這部戲參加了歐洲多個戲劇節、藝術節。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還曾和法國藝術基金簽下五年的藝術合作協議,通過這個平臺,《董生與李氏》《節婦吟》《大悶》在歐洲巡演,還以法語話劇的形式被重新演繹。
在國外巡演時,很多人請她留下來教戲,但曾靜萍覺得,她愛梨園戲,梨園戲屬于泉州,一旦離開,梨園戲的根就沒了,她本人亦如是。為此,她把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的兒子也勸回泉州,拉到劇團當導演,并組織劇團年輕一代創建“尚好聽”品牌,為戲曲藝術的拓展盡心盡力。“尚好聽”在閩南語的意思是“最好聽的”,這是一支以“80后”“90后”為主的唱隊,演唱的不僅僅是梨園戲,也包括南音、閩南歌等藝術形式。曾靜萍很享受這個過程。她希望,梨園戲能夠不斷煥發新活力,成為一種藝術時尚。
67年的堅守 方寸之間有大舞臺
方寸舞臺、十指翻飛……2024年中國農歷新年期間,來自漳州的木偶戲為法國民眾帶去了不一樣的體驗,在四天五場演出中上演了《大名府》等多臺經典劇目。
“建筑與遺產之城”博物館建筑創意部副主任克里斯蒂娜·卡爾博尼盛贊漳州布袋木偶表現力。她表示,藝術是共通的,木偶演員用他們精湛的技藝征服了現場觀眾,所有人都可以輕松帶入到木偶戲講述的故事情節。
在互動環節中,12歲的法國男孩弗魯瓦德維爾體驗了一把木偶操控,不禁感嘆難度之大。他說,很難想象演員是如何在方寸之間將這些木偶演繹得活靈活現。
說起木偶戲的發展歷史,就不得不提到它與巴黎的一段不解之緣。漳州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副主任許潔莉告訴記者:“67年前,布袋木偶戲的經典劇目《大名府》就是在巴黎誕生的,它見證了中法兩國源遠流長的深厚友誼。”
1957年,中國皮影木偶劇團出訪歐洲。團員們在巴黎馬里尼劇場彩排時發現,由于觀眾聽不懂唱詞,難以理解其中復雜的情節。眼看第二天就要正式公演,老一輩木偶藝術家們臨時決定放棄臺詞,突出技術動作,并由此改編創作了經典名劇《大名府》。
“當時創作只用了不到半小時功夫,一些臨時趕制的道具甚至連漿糊都還沒干。”許潔莉說,這部臨場發揮的劇目卻深受法國民眾喜愛,并在此后半個多世紀在美國、英國等多個國家演出。
此次演出間隙,許潔莉一行專程探訪了馬里尼劇場。在那里,她和劇團成員們有了更多思考。“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大名府》依然是我們最受歡迎的劇目,這也提醒我們,不能停留于‘吃老本’,只有繼續守正創新,才能推動更多優秀作品走出國門。”
這些年,在老一輩藝術家的努力推動下,傳統戲曲不斷“出海”,不僅讓藝術交流碰撞,更讓世界“讀懂”中國。(記者 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