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產業是基礎,科技打頭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
《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4》顯示,我省全要素生產率、科技活動人力投入、高新技術產業化效益指標分別居全國第三位、第五位、第六位。
另據統計,我省工業數字化總體水平和關鍵評價指標居全國前列,發布近百個人工智能典型應用場景,賦能制造、醫療、教育、交通、金融等10多個行業。
從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雙向奔赴”中,我們可以讀出信心和底氣,讀懂優勢和未來。
?。ㄒ唬?/strong>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內生動力,產業創新則是科技創新的價值實現載體。兩者之間互為牽引,相輔相成。
如何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實現“1+1>2”的效果?
“1+1>2”的基礎,是豐富第一個“1”,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在福建,這個基礎不斷夯實。我省致力于通過做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目前已累計實施了2萬多項省級科技計劃攻關項目,突破新一代鋰離子電池、白羽肉雞育種、九價宮頸癌疫苗等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累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30多項,獲國家科學技術獎70項。
“1+1>2”的關鍵,是做強第二個“1”,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在福建,這個關鍵逐步凸顯。我省讓企業特別是科技領軍企業“站C位”,打造產學研協同攻關機制。1—10月,新增高價值發明專利2839件,同比增長23.8%,漳州片仔癀、泉州三安LED芯片等專利密集型產品共計123項,居全國第6位。
“1+1>2”的途徑,是兩個“1”的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實現“>”的結果。在福建,這個轉化途徑在持續加速。我省構建完善的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有機協同,助力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據統計,我省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5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371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3500家。
?。ǘ?/strong>
有一個形象比喻:科技創新就像“拿著錘子找釘子”,產業創新如同“找準釘子造錘子”。
在“錘子”與“釘子”之間搭橋,福建統籌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等關系,開啟了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催生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的“高端局”。
看傳統產業,向“高”攀升。
世界上只有夕陽思維或者技術,而沒有絕對的夕陽產業。對于福建來說,紡織鞋服、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等都是堅實支撐,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方向,便能發揮更大效能。比如,晉江紡織鞋服產業構建了從原材料研發、智能制造到立體供應鏈的全產業生態,產業規模已逾4000億元。今后,我省還應持續推動傳統產業脫胎換骨。比如,依托古雷煉化一體化等項目,打通從“一滴油”到“三根絲”再到“一匹布”“一件衣”的完整產業鏈等。
看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向“新”奮進。
判斷一個地區的產業競爭力,要看當下,更看長遠。在福建,手撕鋼、光刻膠、高純金屬靶材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打破了國外長期壟斷。未來既要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更要前瞻性布局未來產業,讓今天起步的未來產業,成為明天自立自強的戰略性產業、今后決勝競爭的新支柱產業。
(三)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萍紕撔?、產業創新的競爭如百舸爭流,不進則退、慢進亦退、不融合必退。
非優即汰,時不我待。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要切實增強“慢不得”“等不得”“誤不得”的責任感與緊迫感,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中走前頭、當表率、做示范,繼續用創新“鑰匙”,打開新質生產力“大門”。
打開新質生產力“大門”,需要搭平臺、促轉化。平臺是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的橋梁紐帶。實踐證明,哪里的創新平臺多、能級高,科技實力就強、高新技術企業就多。要繼續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建立省級科技創新平臺系統布局和統籌管理機制,優化省創新實驗室管理運行模式,推動其成為福建產業技術攻關的組織者、引領者、實施者。
打開新質生產力“大門”,需要抓主體、聚勢能。企業是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的主角。要加快構建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實施龍頭企業培優扶強工程、高新技術企業“增量提質”計劃,形成“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創新生態,讓“創新之花”更好地結出“發展之果”。
打開新質生產力“大門”,需要育人才、強支撐。創新驅動的本質是人才驅動。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快推動科技人才評價綜合改革試點,完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支持科技人才“擔大任”“挑大梁”。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培養造就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不斷為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支撐,注入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