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1月,福建省跨境電商出口交易規模達1624.46億元,同比增長22.3%,出口值位居全國前四。其中,福建省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跨境電商出口884.96億元,同比增長49.53%。
連續多年保持遠超一般貿易的增速,跨境電商作為中國外貿的新引擎和新勢能已是共識。而福建省作為電子商務發展的領先省份,更要把握先機、增強后勁。這一年,借助跨境電商,福建企業加速完善上下游供應鏈配套,將自身能力進一步延伸到科技自主研發甚至品牌建設等領域,打造制造業產業帶“由內向外”的新質生產力。
產業帶賦能,生產更柔
2024年初,黃銳決定從單純廠長的角色里跳出來,以歐洲市場為出海第一站發展自己的男裝品牌。他選擇的是讓連續兩年衛冕全球購物APP下載榜冠軍的SHEIN(希音)平臺“帶帶路”。
SHEIN的“小單快反”方法論,強調按需生產、精益生產來提高產品品質和減少浪費。憑借直接掌握海外不同市場需求動態,平臺提供的產品開發預測與指引,以及先測試再調整產能的柔性供應鏈模式,能幫助商家大大降低試錯成本。
入駐開店后不到一個月,黃銳團隊就打造出一款爆品,又根據平臺的反饋對這款產品進行了三次復色,越賣越旺。他把2025年的店鋪增長目標索性定在了日均銷量上萬單。
雖然同在跨境電商領域,但品類的轉換,卻讓廈門今眾唯電商總經理詹劭勛交了超過500萬元的“學費”。
詹劭勛2016年開始從事跨境電商行業,在亞馬遜上賣書包,每年輕松掙幾十萬元,逐步熟悉了跨境電商的操作思路和規則。
看到小商品門檻低、內卷嚴重的“天花板”,他決定轉型家居行業。原因是廈門和老家南平,行業基礎不錯,但大都以代工為主,轉戰線上挑戰不少。
“剛開始最大的失誤是盲目自信。”詹劭勛回顧,自認為對平臺很懂、很熟悉,但對產品本身不懂。后方的工廠從產品生產到運輸,都還停留在對接傳統供應商的思維上,無法匹配電商消費者心理。
做了無用功,詹劭勛將重點回歸到打磨產品和銷售上——整件運輸改為組裝,詳盡的安裝指示讓消費者能夠進行“傻瓜式”操作,物流也隨之簡單高效。
盡管貿易環境仍然不佳,但詹劭勛今年銷量同比增長50%、利潤翻倍的小目標基本實現。
作為全國三大“網貨”制造基地之一,福建提出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鼓勵跨境電商平臺深入紡織鞋服、運動裝備、竹木制品、新能源等福建特色產業帶開展對接,為企業提供快速入駐審批、流量扶持等支持政策。
省電商促進會執行會長、米多多科技總經理鄧海表示,這30多個特色產業,具有很強的跨境貿易屬性。“但同樣必須看到,當前福建省跨境電商產業帶以產品技術密集度較低的成熟產業帶為主,而產品技術密集度較高、國際市場仍有較大拓展空間的新興產業帶和成長產業帶發展則相對滯后,未來需重點發展。”
品牌化打造,鏈條更精
如果說過去十幾年,跨境電商讓中國賣家得以基于豐富的供給和便宜的價格快速打入全球市場,那么,今天當賣家想要站在價值鏈的更高端去參與全球化競爭,光靠這兩項顯然已經不夠。
同樣背靠中國的供應鏈優勢,如何避免陷入同質化、價格戰的泥淖?在品牌方面實現突破,是共識。
“因為有產業鏈優勢,泉州的跨境電商賣家很多是圍繞鞋服品類展開的。同時,因為泉州在國內做出過很多知名品牌,這些經驗、模式放在跨境電商領域也可以被借鑒甚至復制。”泉州通沃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劍超表示。
通沃網絡成立于2016年,是一個在亞馬遜等第三方平臺開展跨境業務的公司,主要銷售鞋服類產品。2018年,感覺行業紅利正在消退,通沃網絡就不再進行全面鋪貨,轉而尋找一些更適合公司的品類進行聚焦。2022年之后,他們更加專注地去做品牌化的打造。“目前公司旗下有十幾個品牌,以產品的品類特性或者屬性形成品牌矩陣。做了品牌之后,公司的利潤率比之前提升了30至50個百分點。”
吳劍超介紹,公司在品牌出海的過程中,政府也有一些鼓勵措施,比如公司在海外注冊商標,政府會有資金補貼,相當于公司可以零成本注冊商標。
經歷跨境電商行業從一個小眾群體、小眾行業,到今天備受矚目,福建新時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時樂表示,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客戶的要求不斷提高。
“這促使整個鏈條走向精細化。”林時樂認為,要從源頭開始理解用戶的痛點和需求,過硬的技術能力、創新的產品、高效的供應鏈組織、數字化的全球運營能力等要素缺一不可。
與此同時,他也在做一些本地化、品牌化的布局,比如加強海外調研、做好內容營銷、注重個性化差異化等,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新時穎依然處于探索學習階段。
數天前,林時樂當選福建省電子商務促進會第三屆理事會會長。他表示,未來10年品牌化發展將是所有企業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方向。省電商促進會將充分發揮平臺優勢與資源整合能力,梳理跨境電商鏈路上各種關鍵要素,助力企業探索品牌建設新思路、新方法與新模式。
構建生態圈,出海更順
24日,一批來自中國臺北的跨境電商退貨包裹進入廈門自貿片區海滄港綜合保稅區海投跨境電商監管中心,海關人員隨即依法實施查驗并放行。
這是全國首票對臺“跨境直退”業務,實現對臺跨境電商零售出口商品“出得去、退得回”,讓消費者、賣家、跨境電商平臺都受惠得利。
跨境電商生態圈,覆蓋從商品生產、采購、倉儲物流、銷售到最終消費者的整個價值鏈。近年來,跨境電商得到了從國家到地方各層面的持續關注和大力支持。
年初,福建圍繞“強化主體培育,帶動產業提升”“強化要素配置,夯實發展基礎”“強化合規運營,促進規范發展”“強化部門協同,優化營商環境”四個方面,出臺了加強綜試區建設、加大主體引育力度等推動跨境電商創新發展12條舉措。
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積極發展數字貿易,兩辦發布了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的意見,強調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并支持“跨境電商+產業帶”的發展。此前,海關總署面向跨境電商出口便利化提出了“取消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企業備案”4項新措施。
這一年,跨境電商龍頭企業紛紛在福建設點布局——
菜鳥國際快遞在福建落地全國第二家商家中心,為本地海量中小出海商家提供定制化跨境快遞服務,預計可為商家節約5%~10%的物流成本;
針對出海賣家面臨的轉型痛點和增長需求,谷歌首個跨境電商加速中心在廈門啟用,幫助企業快速解決轉型困擾,開啟獨立站業務,實現全渠道布局和海外業務增長。
福建逐漸涌現一批知名的跨境電商服務企業,涉及倉儲、物流、財稅、營銷、軟件、運營、金融等。中國跨境電商交易會、中國(廈門)國際跨境電商展覽會等展會平臺,同樣成為促進跨境電商生態圈交流與合作的助力。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院長趙萍分析,當前跨境電商發展呈現三大趨勢——一是國內國際的線上消費習慣已經形成,需求常態化為跨境電商發展奠定了市場基礎;二是跨境電商相關的多雙邊規則不斷完善,為跨境電商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跨境電商獨立站模式崛起,品牌企業在線上建立自主經營的手機應用軟件直接觸達用戶,創造了新增長點。
“跨境電商正在從外貿新業態轉變為外貿新常態。”趙萍如是說。(福建日報記者 鄭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