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0%~5.5%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左右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5%左右
出口增長3%左右
城鎮調查失業率5%左右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
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
糧食產量511萬噸以上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保持下降
我們要緊緊扭住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保持定力、綿綿用力,以新動能新活力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
堅持自立自強,跑出科技創新加速度、塑造發展新動能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實現一級達標高中縣級全覆蓋。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加快“雙一流”和新型研究型、一流應用型高校建設。實施10個以上省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8%以上。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全鏈條體制機制。
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培育“獨角獸”“瞪羚”企業330家以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5萬家。建好并力爭重組入列更多全國重點實驗室。實施中試創新服務平臺體系建設行動,推動建設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
加快數字化全面賦能。升級全省一體化算力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省一體化公共數據平臺。加快建設數字政府,推動一網公開、一網辦事、一網監管、一網交易。深化“千行百業”行動,聚焦重點領域,培育更多數字應用場景。
堅持因地制宜,大力推動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滾動實施1500個以上省重點技改項目。推動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突破30%。積極培育氫能、新型電池、未來顯示、低空經濟、智能機器人等產業,加快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新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0家以上。形成10個營業收入超千億元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大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新建和改造高標準農田70萬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55萬畝以上。做強做優臨海藍色、閩西北綠色、閩東南高優三大特色農業產業帶。打造45個林下經濟重點縣。實施“三茶”統籌,推廣“以竹代塑”,發展蔬菜設施種植等。
大力培育現代服務業。加力推動首貸、信用貸、“無還本續貸”等,有效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深化“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發展。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培育建設世界級旅游景區,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堅持擴大內需,暢通經濟循環、增強內生動力
多措并舉提振消費。壯大大宗消費,助力“福品”消費,促進國貨“潮品”消費。積極發展首發經濟、銀發經濟,培育新型融合消費業態。打造更多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智慧商圈、特色步行街。
全力以赴擴大投資。推動更多項目納入“兩重”建設。深化開展“投資福建”全球招商,引進落地總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50個。實施省重點項目1550個左右、年度計劃投資7150億元。用好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政策,強化保障,推動項目快速落地。
堅持敢為人先,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
更大力度縱深推進改革。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推動出臺《福建省民營經濟促進條例》。鞏固提升、因地制宜推廣三明醫改經驗。深化集體林權制度“三多”改革試點。深化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廈門綜合改革試點、零基預算改革。
更高水平擴大對外開放。支持企業拓展全球市場。深入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更高水平建設“兩國雙園”、金磚創新基地、海絲中央法務區。培育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新模式。打好新時代新“僑牌”,深入實施閩商回歸工程。
更實舉措推進兩岸融合。完善臺灣同胞在閩就業、就醫、住房、養老服務、社會救助等制度保障。推動放寬臺資市場準入,支持廈門、平潭探索建設兩岸共同市場先行區域,構建廈金、福馬“同城生活圈”。深入實施閩臺歷史展示溯源工程,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媽祖文化中心等。
更優環境支持企業發展。持續清理廢除顯失公平的壁壘障礙,確保各類經營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依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企業產權和自主經營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服務企業“四通四到”機制。
堅持協同聯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區域發展重在協調。加快福州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優化廈漳泉都市圈內部空間結構,支持三明龍巖建設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滾動實施300個以上海洋經濟重點項目。深化新時代山海協作,建好首批“產業飛地”和“科創飛地”。
新型城鎮化重在質量。加力實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行動。深化擴權強縣改革,發展縣域經濟。提升農業轉移人口歸屬感,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機制,同等享受優質的教育、良好的醫療、普惠的養老托育。
鄉村振興重在全面。深入實施“千村示范引領、萬村共富共美”工程。建設16個“兩通工程”項目,完成農村建設品質提升投資260億元以上。完善鄉村治理體系。
堅持民生為大,增進百姓福祉、創造高品質生活
全力促進就業增收。城鎮新增就業50萬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0萬人。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脫貧人口、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適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全面織牢社保網絡。擴大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建立城鄉居民連續參保、基金零報銷激勵機制。加強適老化改造和養老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培訓養老服務從業人員1萬人次。制定完善生育補貼、普惠托育服務專項獎補等政策,推進公辦幼兒園改造新增普惠托位。完善兜底幫扶體系。
全心守護人民健康。持續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共享,建強國家級、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拓展推廣先診療后付費、“免陪照護服務”、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遠程診療等醫療便民舉措。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新建改擴建10個全民健身共享中心。
堅持守正創新,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
堅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實施新時代“閩派”文藝精品工程。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優化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延時錯時開放服務。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建好長汀、寧化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實施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工程,提高閩都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媽祖文化、海絲文化等影響力。推進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等考古研究,推動萬里茶道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堅持綠色發展,鞏固綠水青山優勢、厚植金山銀山潛力
在強化污染防治攻堅上靶向發力。加強重點領域、重點流域、重點海域綜合治理。設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75%以上,縣級城市黑臭水體消除率90%以上。加快全域“無廢城市”建設。
在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上加倍努力。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加快建設一批零碳園區。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盡快實現制造業企業100%使用清潔和綠色電力。
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持續用力。加快完善以武夷山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強化“兩屏一帶六江兩溪”生態保護修復。深化生態保護補償等改革,持續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堅持底線思維,統籌發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
守住安全底線。深化重點領域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嚴抓食品藥品專項治理,筑牢食品藥品安全每一道防線。狠抓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升,切實防范自然災害。
加強風險防范。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維護社會安全穩定。強化能源資源安全保障。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嚴防金融風險。完善地方債務管理。
抓實社會治理。開展“化解矛盾風險、維護社會穩定”專項治理,提高信訪工作法治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強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治理。依法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等突出違法犯罪。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體系。
牢記人民至上,在建設服務型政府中踐行初心使命
忠誠鑄魂、恪盡職守、為民造福,以實際行動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一)以忠誠之魂永葆本色。學思想,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講政治,更加堅定擁戴核心、忠誠核心、跟隨核心、捍衛核心。強黨性,對黨赤膽忠誠,為黨和人民事業忘我奉獻。守紀律,確保政府各項工作按制度來、按程序走、按規矩辦。
(二)以改革之力推動發展。更大勇氣破解難題,勇蹚深水區、敢啃硬骨頭。更加自覺尊崇法治,確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據、改革和法治相統一。更寬視野更新觀念,跳出條條框框限制,突破利益固化藩籬。
(三)以為民之心造福百姓。問需于民,保質保量完成30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問計于民,讓決策更合實際、政策更接地氣、對策更好落實。問效于民,廣泛接受群眾監督。
(四)以務實之風履職盡責。干字當頭,當好執行者、行動派、實干家。落實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長效機制。
(五)以清廉之舉樹好形象。一刻不停推進自我革命,一抓到底糾治“四風”,引導廣大干部在遵規守紀中改革創新、干事創業。一以貫之節用裕民,堅持過緊日子,切實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民生急需處、花在發展緊要上。
(福建日報記者 林宇熙 蘇依婕 整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