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大者,人民福祉。
“政績好不好,關鍵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翻閱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關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表述依舊是重中之重。過去一年,福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落實一張張“民生清單”,兌現一份份“幸福賬單”,既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更強化“好不好”的建設,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省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圍繞百姓關切事積極分享經驗、集思廣益。
兜住群眾幸福“底線”
健康是一切的基礎。作為一線醫務人員,省人大代表、三明市第一醫院產科主任姚敏蓉在工作中常與急危重癥、復雜疑難疾病患者打交道。“我接診過一些危重癥孕婦,她們因為付不起醫療費用,導致了很多令人惋惜的后果。”姚敏蓉建議,建立醫療救治救助保障機制,醫務人員實施救治后產生的大額醫療費用及后續治療費用,納入財政專項資金保障以及民政民生救助等范圍。
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托起的是人民群眾穩穩的幸福。
近年來,隨著網絡電商、平臺經濟等新業態出現,互聯網靈活用工勞動者人數快速增長,其社會保障問題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家政服務員、護工護理員等都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都應當得到全社會的尊重。’聽到這些話,我十分振奮。”從互聯網配送行業基層成長起來的省人大代表、福州樸樸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配送主管黃兒琳深知這項工作的不易。他建議,建立適應平臺用工形式和勞動者就業特點的勞動權益保障機制,促進以配送行業為代表的靈活用工群體的健康發展,保障其合法權益。
此外,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我國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卻仍在正常工作的超齡勞動者群體越來越大,如何保障他們的勞動權益也日益受到關注。
“在大力推動銀發人群就業創業的同時,我省的工傷保險政策并未跟上銀發經濟發展要求,存在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人員無法參加工傷保險等問題。”省政協委員、寧德新晨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建新認為,這既增加了企業的用工風險,也不利于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人員安心地繼續從事勞動。為此,他建議,盡早出臺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人員參加工傷保險的相關政策,允許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人員單獨參加工傷保險,取消工傷保險參保繳費強制與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掛鉤,在保障勞動者權益的同時減輕企業負擔。
提升民生服務力度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會老。養老育小是關乎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如何為“一老一小”辦實事謀幸福,也是代表委員們的建言重點。
“‘生了沒人帶’是制約現在年輕人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省人大代表、邵武市醫患調解中心常務副主任陳家珠建議,我省應在公立幼兒園提供1~3歲幼兒的普惠性托育服務,幫助解決幼兒無人照看問題。
在各種養老模式中,社區養老是當前最普及的養老模式之一。省政協委員、泉州聚賢莊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莊燕華建議,推動社區養老“互聯網+”發展,提升社區康養的智慧化水平。
近年來,為破解“一老一小”照護難題,我國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創造性推出養老、育幼服務雙向融合的“老幼共托”模式,讓“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后顧之憂得以緩解。
數據顯示,我省亦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致公黨福建省委會的集體提案建議,應制定城市“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實現部門間信息互通共享,簡化項目審批流程;針對“老幼共托”出臺“政策包”,落實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和建設補助、運營補貼等政策優惠,提供多元融資、房租減免、稅收減免、社會保險等支持。
發展向前,民生向暖。推動資源往基層走,讓“一老一小”更有“醫”靠。近年來,我省不斷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縣、鄉、村三級一體化衛生健康服務網絡初步構建,基本實現“一般的病在市縣解決,頭疼腦熱在鄉鎮、村里解決”。然而,基層醫療資源供給不足、結構不夠合理、質量和效益不高等問題仍然存在。
對此,省政協委員,莆田學院附屬醫院院長助理、仙游縣總醫院院長李航建議,建立靈活的利益分配機制,明確縣域醫共體內各成員衛生院在資源共享與整合中的權利與義務,打破資源流動壁壘。鼓勵衛生院之間開展互利合作,即允許醫生在多個衛生院之間輪崗工作。鼓勵衛生院之間共享醫療設備、試劑等資源,以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建立鄉鎮衛生院醫療聯盟,促進成員之間利益價值最大化,共同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奔向高品質生活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農村發展急需各類專業人才,但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相對薄弱,單靠我們自己的力量,難以吸引外部優質的人才。”省人大代表,漳浦縣赤嶺畬族鄉楊美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藍順波建議,有關部門應出臺更向農村傾斜的人才政策,對到農村創業、就業的大學生、專業技術人才等給予政策優惠。
食有所安,住有所居,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從“居者有其屋”的基本滿足,到“居者優其屋”的品質追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未停止。
省政協委員、福建雪品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修珍萍長期從事物業管理和家政服務行業。她在調研中發現,我省還存在大量的無物業管理老舊小區,這些地方普遍存在環境衛生差、安全隱患多、公共設施維護不力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居民的幸福指數。
因此,修珍萍今年的提案重點關注無物業小區的社區治理問題。她建議,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在老舊無物業小區建立黨支部或黨小組,形成良好治理氛圍;加大用于老舊小區基礎設施改造和環境整治的資金投入與補貼力度;推行“大物業共治”服務,將物業管理與家政、養老、垃圾分類等融合,以政策鼓勵有實力、信譽好的物業公司和家政服務公司進駐老舊小區、無物業小區提供服務,提升社區管理水平。(福建日報記者 蔣豐蔓 趙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