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后的閩江水口庫區雄江段,與連綿青山、依山傍水的民居相映成趣,被稱為“水上的布達拉宮”。福建日報記者 黃培坤 攝
春江水暖,漫步在閩清縣雄江鎮,開闊的閩江水面碧波蕩漾,與兩岸連綿的青山相映成趣。依山傍水、層疊錯落的黃墻紅瓦民居,被稱作“水上的布達拉宮”。
江畔小樓的“馬祖·小柒咖啡”里,咖啡師張寶釵一邊看著風景,一邊手沖咖啡,帶著高粱酒味的咖啡香飄到窗外。
曾是一名養殖戶的張寶釵,如今告別了“看天吃飯”,可以暢享家門口就業的詩意生活。“接受專業培訓后,我學會了各類咖啡沖煮技藝,現在每個月有4000元工資。”她說。
咖啡店隔壁的長者食堂里,同樣從漁民“上岸轉型”的翁振美熟練地打出一份份熱騰騰的飯菜。她說,長者食堂不僅讓村里老人受益,其他村民和游客也能享受優惠餐食。
游客從哪里來?把目光移向小樓外,答案揭曉——從江面上的親水棧道、漂浮公園,到岸上的大眾茶館、江景民宿,這個曾經的小漁村,已華麗轉身為游人口中的“福建小洱海”。
咖啡師、西點師、民宿管理員、花藝師、茶藝師……像張寶釵、翁振美這樣吃上生態旅游飯的漁民越來越多。
從“賣好魚”到“賣好景”,背后是一條福建特色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之路。
閩江水口庫區雄江段位于閩江中游。閩江是我省的“母親河”,保障著全省40%經濟總量的用水需求和三分之一人口的飲水安全。過去曾因無序養殖,包括雄江段在內的一些地方江面雜亂、水質下降,前幾年閩江流域水質與全國先進相比出現了一定差距。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我省把改善流域水質、提升優質水占比、為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擺在突出位置,將閩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研究、同部署、同推進,出臺了深化閩江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措施,努力探索流域保護治理新路子。
多管齊下,標本兼治。全省整合優化產業布局,全面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機制,嚴格環境準入、排污許可監管,從源頭解決結構性污染問題;加強農業源、生活源、工業源“三源齊控”,推動水口庫區網箱養殖轉型升級,提升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至76.6%,推進40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污水零直排”建設;累計投入超過120億元實施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每年安排16億元用于全省重點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探索創新“查測溯治管”一體化工作機制,全面“查”、科學“測”、精準“溯”、統籌“治”、優化“管”……穩步提升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
根據措施要求,去年1月,閩清縣啟動網箱養殖綠色轉型。清理水葫蘆、清運江漂垃圾1萬多噸,推動網箱養殖綠色轉型;為村民免費提供職業技能培訓、運營創業場所,量身定制就業崗位……僅3個月就完成雄江段治理。
至去年底,閩江流域水口庫區全面完成網箱養殖綠色轉型,碧水清波重現。
治理后的好山好水,不斷催生新產業、新產品。雄江開始投建“閩江宿旅第一鎮”,先后建成庫區移民文化館、海峽鄉建鄉創家園、“這有江”民宿、大眾茶館、小柒咖啡等鄉建鄉創項目,吸引14家臺企入駐,獲評“福建省全域生態旅游小鎮”。本地村民與創業臺青、返鄉創客等一起開民宿、辦餐飲,農特產品越賣越好,腰包越來越鼓。去年,閩清全縣接待游客584.6萬人次,同比增長29.8%;實現旅游總收入49.8億元,同比增長38.1%。
去年,閩江水質干流全優、全流域優質水比例98%,成為全國獨流入海大江大河中水質最好流域。
放眼全省,近年來重點流域水質持續提升,去年國控斷面優良水質比例達到100%、全國排名提升至并列第一,寧德霍童溪、三明將樂金溪、廈門筼筜湖、福州敖江、南平崇陽溪等5個河湖先后獲評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流域綜合治理求“深”,制度機制建設向“新”,經濟社會發展逐“綠”,福建美麗河湖的“生態綠”正在轉化為全流域的“口袋金”。(福建日報記者 陳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