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情脈脈,氣宇軒昂,眼波流轉,欲說還休……福建芳華越劇院藝術總監王君安飾演的賈寶玉手捧林黛玉的靈位,妝中含淚,令人動容。
近日,王君安正在拍攝系列劇照,以迎接該院《紅樓夢》舞臺及電影版啟幕活動。作為王君安最信賴的化妝師,福建芳華越劇院繪戲工作室負責人董繪擔綱了所有妝造的設計和定型。
說起董繪,八閩戲曲界無人不曉。福建19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中,10位的參賽妝容由她定妝,16位由她化過妝;省內各個國有院團的化妝師大部分是她的學生;“宋元南戲的活化石”、流傳800多年的瀕危劇種梨園戲,董繪為其重新調整定制了更適合劇種風格的妝造。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董繪看來,把人變美,是一件讓彼此都快樂的事情,“而僅僅美是不夠的,只有美得有質感、美得有底蘊,快樂的境界才能與眾不同”。
福建芳華越劇院的花旦李敏和鄭全,分別于2007年、2023年憑越劇《唐琬》摘下中國戲劇梅花獎。兩部劇本同樣出自當代中國劇壇公認的古典戲劇大家王仁杰,同樣是以唐琬為主人公,然而,由于李敏和鄭全的天生條件不同、劇目的導演風格不同,他們在董繪妙手之下的妝造也迥然不同。
2007年版的《唐琬》將人物定位為柔弱哀憐,用的是傳統越劇的頭套。董繪決定先用暗影淡化李敏的高顴骨,整張臉的色系盡量選擇亮色,且多用粉紅,以充分的陰影層次凸顯立體感。“這樣看起來比較嬌美,更加楚楚可憐。”董繪說。
2023年版的《唐琬》將人物定位為可敬可佩,用的是京劇、昆曲里的貼片頭飾。董繪一方面先用亮色提亮鄭全的深眼窩,另一方面用艷麗的顏色與貼片頭飾的濃黑達至和諧。“這樣,端莊持重、忠貞不貳的氣場便立起來了。”董繪如此分析。
2007年時,董繪41歲,彼時化唐琬,更多的是將心比心地代入角色,為每一“筆”澆注悲憫。2023年時,董繪57歲,再化唐琬,她想到了女性的尊嚴和操守,想到了民族精神的高潔與不屈,每一“筆”都融匯了她無聲的呼喚。歲月的沉淀給了她更多的思考和領悟:“以情動人的戲曲自然很好,但以理喻人的戲曲更是時代和民族所需。”
而這,被董繪稱為“仁”。
福建唯一的“二度梅”曾靜萍曾多次對董繪說:“你化出來的妝造就是我心里想要的。我什么都不用說,你卻懂我的每一縷心思。”
仁者不虛。為了揣摩人物,每一個劇目的劇本董繪會看五至六遍;定妝前后,她會與導演、演員反復溝通;彩排期,她一遍遍地到臺下觀察演員的“小動作”,拿出補救方案。
有時,董繪會認真叮囑演員,“這個小動作,你一定要克服”;而更多的時候,她選擇通過化妝“補救”。王君安有一個多年的老特點,演到動情處、唱到動情時,眉毛會一高一低。董繪就會通過眉形的細節“順水推舟”地幫助王君安強化表演效果,又做到絲毫不違和。她充分參考王君安眉毛變化時肌肉的走勢特點,通過預先的“伏筆”,讓抬高的眉毛與壓低的眉毛達到平衡并形成呼應。
很多演員看到自己化完妝的樣子,都會驚喜地和董繪說:“今晚我就不卸妝了!”也有很多演員傷感地說:“被你化了這一次,以后再也化不了更好的妝了!”而這并不是董繪最開心的時候。董繪說,看到演員在臺上自信自如、酣暢淋漓地塑造人物,臺下觀眾悲歡與共、頷首認同地沉迷劇中,她能感到那樣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整個團隊的努力成功了!劇目的教化作用達成了!
天意人心兩不負,是董繪從事化妝30年來的座右銘。“不負演員的天生麗質,不負編劇的神來之筆,不負導演的靈感奔涌,不負觀眾的熱心期待。”在董繪看來,這一切取決于化妝師是否有敬畏心和使命感,不只在戲里,還要在戲外。
有一次,多位梅花獎演員同臺演出節目,大家都指定要董繪化妝。她硬是化了六七個小時,回到酒店,自己用熱水把背部發硬的部分和腰間酸疼的部分敷一敷。說起這個,她只是淡然地笑笑說:“職業病,誰都有!”
業余時間,董繪喜歡散步、喝茶。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這也是在琢磨化妝的事。
已經出版《淡雅化妝》和《繪戲》兩本專著的董繪一直在尋求突破,最近又在研究cosplay的妝容。“很多cosplay的妝都是美術院校的高才生化的,相當精美。能不能汲取一些經驗到戲曲妝里呢?”董繪拉著劇院里的尹派小生毛曉格嘗試起了哪吒的cosplay妝,并發布在自己的微信視頻號“繪戲”上。
有心人會發現,30年來,董繪化的每一次妝都不重復。“每一天對天地人心的感悟都不同,詮釋角色的靈感自然不會相同;每一天對化妝的深研精進都不同,輕重緩急的筆法自然日臻勝境。”她解釋道。
董繪說,這看似難,實則不難,因為“我欲仁,斯仁至矣”,不過如此。(陳尹荔 陳紀凰 吳亦航 鄭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