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10年獲評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成果轉化率達到100%
一家電力電子行業的民營企業,卻能在新技術開發上,實現儲備一批、轉化一批,成果轉化率達到100%。在省發改委日前發布的“福建省2025年第一批學習推廣民營經濟發展典型案例”中,科華數據股份有限公司以其深耕智慧電源、激活創新引擎的出色成績引人關注。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認為:“此次發布的民營經濟發展典型案例擇選的民營企業,大都聚焦科技創新、數據賦能、智能智造、綠色轉型等方面,深耕主業,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示范意義。”
眾所周知,由于新技術研發的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一些中小規模的民營企業為此望而卻步。與大量民營企業偏好從事的傳統制造業相比,電力電子行業的技術密度更高,也就更少見到民營企業的身影。但科華卻以連年來穩步上升的經營業績曲線有力證明:當下正是民營企業在電力電子行業大顯身手的好時候。
獲評行業首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助力共建“一帶一路”項目——印度400MW光伏電站項目,首發全球單機功率最大的“1500V350kW組串式逆變器”,領跑光儲行業并參與國家電投等央企的綠色鄉村整縣、整區和大戶用光伏電站項目,獲評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自1988年成立以來,科華始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發展,深化產學研融合。
科華“電力十足”的技術成果轉化率100%背后,首先是平均每年約6%的高研發經費投入占比。在全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和產業布局重構的大形勢下,其緊跟國際前沿,在新技術上,實現開發一批、儲備一批、轉化一批。
實驗室精密儀器的指示燈安靜閃爍,智慧工廠的生產線有序運轉,技術人員低聲討論個性化電源系統解決方案的細節。走進科華的生產車間,你會真切感受到產學研融合正在迸發出蓬勃生機。
高端電源、新能源和數據中心是科華目前的三大業務板塊。“我們在這幾大業務板塊掌握了電力電子核心技術,新能源變換裝置及儲能系統核心技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科華數據監事會主席黃勁松介紹。通過不斷加強產學研合作機制,科華得以確保企業科技創新制度框架與科技創新活動變動趨勢相匹配。當前,該公司已和廈門大學、浙江大學、福州大學、湖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產學研合作關系。
迄今為止,科華已自主培養5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參與國家級火炬計劃等國家重大專項課題40多項;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等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40余項;參與修訂國家、行業和團體標準制定260多項;擁有國家有效專利等知識產權2300多項;三項產品獲評國內首套重大技術裝備,多項成果技術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技術研發取得的累累碩果相呼應的是機構設置:在北、上、廣等地擁有10個大數據中心,運營機柜數量約3.5萬余個;在全國10多個城市運營20多個數據中心。
推進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深度融合,正成為這家民營企業在全球同行中保持前沿水平的密鑰所在。在海外,科華推動保加利亞最大電池儲能項目并網,通過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動對電網的影響,助力該國加速實現歐盟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45%的目標,同時為巴爾干半島能源互聯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例;科華交付哈薩克斯坦數據中心項目,不僅樹立了國際數據中心領域的標桿,還推動了當地信息化與數字化建設進程,為高緯度地區數據中心建設提供了可量化的能效提升方案。
作為能源材料領域的“科技加速器”和“產業發動機”,廈門大學嘉庚創新實驗室智算中心對算力有著很高的要求,科華為其量身打造了智能微模塊液冷數據中心解決方案。科華還為中國移動長三角(蘇州)數據中心打造行業首臺解耦型預制化液冷算力POD;在智算中心方面科華攜手多家國產頭部AI芯片廠商,基于自建智算中心的異構算力平臺,快速實現了DeepSeek全系列模型的適配,以多元化算力服務及多場景AI應用支持,全力支撐國產大模型的技術創新及產業生態升級。
“近年來,我們深度融入‘東數西算’布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綠色經濟發展,延伸技術優勢,拓展業務范圍,持續向數字化、低碳化方向探索,不斷提高企業全球市場競爭力。”黃勁松說。科華還為杭州亞運會、北京冬奧會等國際綜合性體育賽事提供智慧化電力保障;護航全球集裝箱吞吐量第一大港——上海港再擴容;交付全球最大構網型儲能項目——新疆克州300MW/1200MWh獨立儲能項目;適應高海拔應用需求,參與目前國際上監測空間范圍最廣、地域跨度最大、監測物理參數最多、綜合性最強的地基空間環境監測網——中國科學院子午工程項目等。
在全球市場,科華的表現亦可圈可點,全球儲能PCS(>100kW)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一,且連續10年獲評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福建日報記者 林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