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是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引領下,從“生態銀行”到碳匯探索,從綠色礦山建設到陸海統籌生態修復,從林權確權登記到林下經濟融資,福建省不僅守住了“綠色家底”,更將其轉化為高質量的新動能。
修復綠色空間 筑牢生態屏障
暮春時節,八閩大地,山海交響。走進龍巖高嶺土股份公司礦山2號排土場,千株櫻花樹競相綻放,漫步于山間新修的棧道,感受別樣的生態魅力。
近年來,該公司秉持“給我一座礦山,還您一座公園”的理念,持續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植被恢復和水土保持工作,真正做到了邊開采、邊治理,綠化覆蓋率在可綠化面積中達到了100%。
福建省將綠色礦山建設作為破解“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矛盾的關鍵抓手。2024年,省自然資源廳出臺《福建省綠色礦山建設管理辦法》,將綠色標準嵌入采礦權出讓合同,要求新建礦山投產后1~2年內達到省級綠色礦山標準,構建起“全周期、可追溯”的綠色發展閉環。2024年,全省新增9家省級綠色礦山,總數達45家。
同時,福建省投入3.35億元實施廢棄礦山修復項目49個,治理面積達5710畝,古田天寶礦業有限公司西朝鉬礦入選全國首批生產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沿海地區同樣演繹著“藍色經濟”的生態奇跡。廈門市下潭尾紅樹林公園里,曾經的荒灘變為“城市綠肺”,每年吸引超10萬游客打卡。全省15個中央支持海洋生態修復項目中,9個已驗收,修復濱海濕地4萬畝、岸線71千米,泉州晉江“藍色海灣”項目在東亞海大會上向全球推廣。
這些修復后的生態空間,不僅筑牢了生態屏障,更催生了森林康養、濕地旅游、碳匯交易等新業態,實現“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的轉化。
激活青山碧海 拓寬轉化路徑
“近年來,我們一直在構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省自然資源廳權益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福建省通過制度創新、技術賦能和產業升級等創新路徑,提供了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轉換的“福建經驗”。
南平作為全國首個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地級市,推出“生態銀行”市場化運作、“水美經濟”新業態培育、林業碳匯產品交易等十大創新路徑;全國首個針對“雙世遺”國家公園的省際協同立法《福建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為生態資源確權、保護與開發提供了法治保障。
將分散的林地資源整合收儲,通過專業運營實現生態價值溢價,順昌“森林生態銀行”累計完成林地林木合作面積10萬余畝,惠及林農近萬戶。
依托“水美經濟”,光澤通過生態資源評估將流域經營權轉化為融資工具。2025年首單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簽約220萬元,為全國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提供了金融創新范式。
福建省不斷探索拓寬生態價值轉化路徑,誕生了全國首張林業碳票,創新“碳中和+碳票”“生態司法+碳票”等應用場景。從林票、碳票、地票、生態票、綠票等票證,到統一規范的“福林票”,全省累計完成福建林業碳匯交易與再交易額居全國前列。
確權賦能改革 促進生態增值
近年來,福建省通過深化林權類不動產登記改革和發展林下經濟不動產登記,讓“沉睡”的森林資源煥發經濟活力。
2016年4月,福建省率先將林權登記納入不動產統一登記范疇。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局陸續聯合印發文件,指導各地規范林權類不動產登記工作依法依規開展。劃轉近200名林權登記專業人員,完成全省林權檔案移交與數據整合,35個縣(市、區)實現存量數據圖件、屬性、檔案信息一致。
2022年初,省自然資源廳印制全國首部《林權類不動產登記實務手冊》,規范并簡化登記程序,為全國提供了“福建樣板”。
不僅如此,福建省還打造了“互聯網+不動產”云平臺,林農足不出戶即可網上申辦、查詢登記進度。多地還將林權登記業務受理、林權地籍調查等業務,逐步前移到鄉鎮自然資源所,讓群眾少跑路。同時各鄉鎮銀行網點設置了抵押登記便民服務點,提供林權抵押登記一站式服務。
截至2024年底,全省林權類不動產登記累計辦結24.4萬宗,涉及面積3016.1萬畝,抵押貸款金額突破856億元。針對林下經濟融資難、經營者權益保障弱的困境,福建省積極開展林下經濟不動產登記,促進林權價值增值。
2024年11月,省自然資源廳會同其他廳局下發通知,厘清林下經濟不動產登記的適用情形、權利類型等關鍵環節,為林權流轉和抵押融資提供了法律保障。
通過“三權分置”改革,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明晰,林農可通過流轉、入股等方式盤活林地。
三明、龍巖等地也陸續推出“林下經濟貸”,林下經濟經營權權利人只需通過手機銀行線上提交申請材料,在農商銀行完成林下經營權證價值評估、授信審批、權證抵押登記等手續后,即可輕松獲得專項資金支持。
截至2024年底,福建省成功辦理了226宗林下經濟不動產登記,為當地經濟發展和林農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鄭與國 陳靜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