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遇上“思政”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福建醫科大學聚焦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新特點,抓住網絡信息技術大發展的新機遇,探索數字賦能醫學院校大思政課融合教育新模式,將“AI+思政”新方式融入青年學子學習生活,為實現立德樹人目標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文化支撐。
媒體記者團參觀青耕智谷·AI醫學素養與數智思政應用創新研究中心
4月15日上午,“主流媒體福州大學城巡禮”活動在福建醫科大學啟動。主流媒體記者團一同走進福建醫科大學,實地解鎖該校高質量文化育人新方式。
在青耕智谷·AI醫學素養與數智思政應用創新研究中心,可以看到“紅色”思政教育和“藍色”信息化技術的深度融合。它們打破以往“我講你聽”的傳統觀念,創新“線上”到“線下”思政育人模式,把思政各要素融入“AI+”新時代。
據了解,近年來,福建醫科大學融合醫學院校特色和馬克思主義學科特色,成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研究中心,旨在打造全國高校領先的思政教育創新示范平臺,助力新醫科人才培養邁向新高度。建設虛擬現實技術賦能的校史文化平臺、抗疫主題云展館和“AIGC創作與AI視角下的醫學之美”作品展等,通過構建“AI+思政”智慧教育生態,實現管理與服務全流程智能化,推動優質資源廣泛共享,引領思政教育改革。同時,該中心致力于培養具備數字素養的思政教師隊伍,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研究中心實踐導師進課堂授課(學校供圖)
現場,媒體記者也體驗了智能思政資源中樞,感受“AI+思政”的新魅力。
“我們邀請實踐基地專家學者進思政課堂,設計開發閩醫特色的‘虛擬仿真+紅醫精神’歷史發源地調查等‘云上思政課’系統。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活動,做到既有常態化線下思政課教育教學,也有創新性的數字思政課教育教學。”該校相關領導人說,近年來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馬克思主義學院打造了一批網絡名師工作室,如“明惠兄”“福醫塘哥”“舒曼會客廳”等思政課教師特色IP和“福醫小新思”系列學習微視頻,建成了極富特色的“云上大思政課”平臺,總點擊量超過800萬,點贊收藏量超過50萬。
基于多年來的“大思政課”教學與研究實踐,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團隊成功獲批國家級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思政課專項3項、省級新文科項目1項,獲批教育部高校網絡教育名師培育支持計劃項目1項和福建省高校網絡教育名師項目1項。
思政課教師在昭忠祠給學生上思政實踐課(學校供圖)
近年來,該校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任務,堅持立德樹人,自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到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緊跟時代步伐,把課程育人放在十大育人體系之首,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再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處處講育人”,形成“三全十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
學校積極支持建設福醫符號的校本課程思政體系,將課程思政貫穿專業課程教學的全過程,構建以“案例”為主導的多模式互動型課程思政教學框架體系,融入家國情懷、科學精神、醫者仁心等思政元素。學校立項首批10個課程思政案例庫、出版了福建醫科大學課程思政素材叢書,形成在線共享數據庫,其中《兒科學思政案例集》與全省15家附屬教學單位共享。
據悉,學校成立福建醫學院校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虛擬教研室,組建課程思政導師團隊,打造“醫馬當先”課程思政工作坊,以課程思政基本理念、認知,基本手段、方法的普及和提升為培訓內容,深入各學院、臨床醫學院開展小規模、面對面、沉浸式培訓,目前已開展31期,線下參培教師達700余人,線上參訓老師達3400余人。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也獲評省級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斷更新理念、開闊視野,思政格局得到進一步拓展。
參觀福建省高校“紅色文化弘揚基地”(紅色閩醫展)
參觀校史館
參觀學校融媒體中心
當天,媒體記者團還參觀了福建省高校“紅色文化弘揚基地”(紅色閩醫展)、福建醫科大學校史館、抗疫主題館、思月灣大學生創新創業和勞動實踐平臺等地。
(海峽教育報記者 鄭琳琳/文 姚興榕、曾子欣/圖 萬鑫怡/視頻 通訊員/黃鴻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武夷迎賓客 福聚山水城 八閩美食嘉年華活動2025-04-18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