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斑喙鳳蝶標本。
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宣教館的展柜里,一只金斑喙鳳蝶標本舒展翅膀。這只國家Ⅰ級保護動物,不僅是世界八大名貴蝴蝶之首,更是生態系統健康的“活體指標”。
“這種蝴蝶對棲息地要求苛刻,生活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區域,當你要捕捉它的時候,會不停地舞動拍斷翅膀,所以這種蝴蝶很難被捕捉。”導游吳迎春講述了這只蝴蝶背后的一段往事——
20世紀30年代,英國學者首次在武夷山發現這種蝴蝶。60年代我國發行珍稀蝴蝶郵票時,國內卻找不到金斑喙鳳蝶的實物標本,最后參考了英國博物館的藏品。1984年,中國科學家終于在武夷山捕獲雄性金斑喙鳳蝶,填補了研究空白。
如今,通過棲息地生態修復,金斑喙鳳蝶頻繁出現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去年,來自北京的游客呂安吉小朋友在公園里撿拾到金斑喙鳳蝶殘蝶后,立即上交給保護人員,被制作成標本。
這只被稱為“蝶中皇后”的國家級保護動物,正是武夷山生物多樣性的鮮活注腳。
武夷山國家公園三才峰。
地處中亞熱帶的武夷山國家公園,擁有世界同緯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為野生動植物生存、棲息、繁衍提供了理想場所,被列為中國陸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11個關鍵地區之一。
在宣教館,記者看到,館內通過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獸類的樂園,以及植物之窗和竹文化等區域,展現了武夷山國家公園內生物的多樣性。
參觀宣教館。
“不同的生命在這里共生。”宣教館的工作人員龔慧敏指著展柜里的標本介紹,武夷山國家公園僅昆蟲種類就達到了約7000種,還有崇安髭蟾(角怪)、崇安地蜥、崇安斜鱗蛇、掛墩鴉雀等特有動物。
龔慧敏介紹,武夷山脈構成一道天然屏障,形成了溫暖多雨、云霧繚繞、多種多樣的生態環境,為各種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公園內分布有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中山矮曲林、中山草甸五個垂直帶譜,共記錄高等植物近3000種。
武夷山國家公園月亮灣。
武夷山以制度創新破解保護難題:2024年10月施行的《福建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首次實現省際協同立法;設立11項生態補償內容,讓周邊林農從保護中受益;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700多臺紅外相機、衛星遙感與無人機巡查織就守護生態的“天網”。
不久前,為期三年的生物資源本底調查,讓這座“綠色秘境”的生物密碼不斷被破譯:發現了植物、水生昆蟲、大型真菌等多個類別的34個新物種,調查到10個中國新記錄種。
從金斑喙鳳蝶的重新活躍到新物種的不斷涌現,武夷山國家公園這片總面積1280平方千米的綠色秘境,以完整的生態系統、創新的保護機制和持續的科研深耕,成為觀察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窗口。(記者 盧金福 肖練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