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經濟日報》推出整版調查文章
《“水患之河”到“幸福之河”的蝶變——福建省莆田市木蘭溪綜合治理調查》
并配發評論
《構建科學有效治理體系》
關注20多年來
莆田市堅持變害為利、造福人民
在防洪治理的基礎上
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沿岸景觀提升、文化旅游開發、產業轉型升級等
讓木蘭溪從“水患之河”
蝶變為“幸福之河”
一起看原文↓↓↓
2025年4月22日《經濟日報》第09版
“水患之河”到“幸福之河”的蝶變
——福建省莆田市木蘭溪綜合治理調查
經濟日報記者薛志偉
木蘭溪是福建省莆田市的“母親河”,歷史上這里洪澇災害頻發,治理困難重重。20多年來,莆田市堅持變害為利、造福人民,在防洪治理的基礎上,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沿岸景觀提升、文化旅游開發、產業轉型升級等,讓木蘭溪從“水患之河”蝶變為“幸福之河”。
2024年底,一場在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木蘭溪治理展示館鳴槍開跑的馬拉松賽事,吸引了2萬余名跑者參與。跑者們沿著木蘭溪盡情奔跑,沿途欣賞荔林蔥郁、水清岸綠的美麗景色,感受莆田這座宜居之城的獨特魅力。
2024年莆田馬拉松開跑。圖源:莆田木蘭溪馬拉松
這場馬拉松不僅是一項體育賽事,也是木蘭溪綜合治理成果的一次展示。木蘭溪是莆田的“母親河”,經過多年綜合治理,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成為城市綠色發展的重要象征。通過馬拉松賽事,莆田向外界展示了其在生態保護、城市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成就。
“25年來,莆田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堅定扛起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的使命,堅持‘四水四定’,治水護溪、興業惠民,木蘭溪流域發生系統性、整體性蝶變。”莆田市委書記付朝陽表示。
從洪澇河道到生態廊道
在莆田市城廂區的木蘭陂公園里,坐落著一座200多米長的古堰——木蘭陂。站在木蘭陂的石階上遠眺,木蘭溪清澈的水面一望無際,兩岸是綠意盎然的生態休閑廣場。
這里位于木蘭溪下游感潮河段,距出海口25.8公里。“眼前這座兼具引水、蓄水、灌溉、防洪、擋潮、水運和養殖等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國東南濱海地區拒咸蓄淡灌溉工程的獨特創造。”莆田市南北洋海堤管理處主任、木蘭溪水利管理處負責人吳荔三介紹。
木蘭溪發源于福建戴云山脈,干流總長105公里,流域面積1732平方公里,下游兩岸經過千年沖積,形成了425平方公里的興化平原,也稱南北洋平原。治理之前,木蘭溪上下游天然落差達784米,且下游河道“九曲十八彎”,斷面窄小、河床淤高、堤身脆弱,入海處更是像鍋底般低洼。因此,每逢臺風暴雨,上游洪水傾瀉而下、下游海水倒灌而上,興化平原幾乎年年有小災、十年一大災。
“我們這里水患比較多,幾乎一到梅雨季節就發大水。印象里每次洪水一來,家家戶戶都用木桶轉移物品。”荔城區玉湖路市民陳曉萍回憶道。
為治理木蘭溪水患,木蘭陂曾在古代歷經3次筑陂。“木蘭陂由樞紐工程、渠系工程和沿海堤防工程3部分組成,設計精巧,具有‘排、蓄、引、擋、灌’等功能,徹底改變了南北洋平原‘只生蒲草,不長禾苗’的歷史。”吳荔三說。
木蘭溪一期防洪工程張鎮試驗段現場距離木蘭陂約10公里,據現場樹立的文化石記載,1999年12月,木蘭溪現代治理的序幕在此正式拉開。
“1999年我在這里上班,工程剛開始建設,半夜洪水就上來了,超過一人高。”莆田市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管理處副主任吳俊偉回憶道。
1999年10月,第14號臺風襲擊莆田,木蘭溪洪水泛濫,當地百姓回憶:“村里受海水和洪水雙重夾擊,齊腰深的洪水一天一夜才退去,村里土木結構的房屋倒塌了大半。”
洪水退去的木蘭溪畔滿目瘡痍。也正是這次臺風之后,莆田市全面啟動木蘭溪治理工程,通過裁彎取直、拓寬河道、建設堤防等措施,徹底解決水患問題。
站在文化石旁遠眺,只見木蘭溪緩緩流淌,沿岸植物蓬勃生長,濕地、草坪、步道等生態景觀相得益彰,生動展示著木蘭溪生態環境改善成果。
“如今木蘭溪清波安瀾,2023年‘杜蘇芮’臺風帶來的日降雨量突破福建省歷史紀錄,但水系滯洪調蓄、堤壩抵御洪峰,取得了良好的防洪效果,木蘭溪真正扛了過來!”付朝陽說,25年來,莆田市打出防洪工程建設、河道疏浚聯通、水庫除險保安、涵閘改造升級“組合拳”,累計治理河長89.7公里,將防洪標準從不足2年一遇提升到50年一遇,結束了洪水不設防的歷史。
在防洪治理的基礎上,莆田市進一步推進木蘭溪的生態修復工作。通過實施河道清淤、植被恢復、濕地保護等工程,木蘭溪水質顯著改善,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如今,木蘭溪水質常年穩定在Ⅲ類以上,白鷺等生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成為莆田市重要的生態廊道。
在木蘭溪入海口的濕地公園,眾多候鳥在此棲息、繁衍。涵江區副區長楊智源告訴記者,這里曾是一片荒蕪的灘涂,由于長期水土流失和工業污染,生態環境極其脆弱。
為了改善木蘭溪的生態環境,莆田市從2019年開始實施藍色海灣整治項目,項目涵江段共投入7900多萬元,涵蓋紅樹林濕地、黑臉琵鷺棲息地修復、配套科普設施、觀景設施等工程,完成退養還灘101.25公頃、紅樹林保護修復20.65公頃、黑臉琵鷺棲息地保育31.76公頃。目前,該區域紅樹林已初成規模,河口濕地消浪生態緩沖帶也初步形成,木蘭溪入海口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從單一治理到綜合治理
2024年5月,木蘭溪支流延壽溪入選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設項目。這是木蘭溪流域生態治理的又一顯著成果。
早在2022年5月,莆田市啟動木蘭溪下游水生態治理與修復工程,總投資29億元,覆蓋木蘭溪下游南北洋平原425平方公里,總體布局為“一環一心一軸七廊一系統”,以素有“城市之肺”之稱的北洋綠心為中心,放射出8條生態走廊,連接莆田5座山脈形成環形生態安全屏障,構建木蘭溪兩岸平原河網健康豐富的自循環生態系統。
莆田市水利局副局長葉遠飛介紹,目前工程已完成生態補水管道11公里,通過再生水等水生態修復工程實現河道補水每年8760萬立方米,有效提升了城市內河環境質量;完成河道生態治理29.32公里、生態護岸建設54.35公里,通過實施水系連通、清淤清障、生態引水等綜合治理,提升城市蓄洪能力;依托“全市一張圖”初步構建木蘭溪智慧流域系統。
在木蘭溪一期防洪工程張鎮試驗段現場的步道旁,記者看到一塊實時更新的屏幕,這是“木蘭溪全域數字化治理立體態勢感知系統”,連接著莆田市各部門和大小流域的數據。
木蘭溪全域數字化治理立體態勢感知系統。圖源:中國電子報
“2021年12月,莆田市創新提出‘全市一張圖、全域數字化’的工作模式,以系統化、集約化思維構建全局互聯系統,有效破解各部門各自為政、數據共享難的問題。”莆田市數字辦主任唐志芳表示。
付朝陽說,莆田市高起點統籌規劃全域發展,頒布實施木蘭溪流域保護條例等7部地方性法規,制定出臺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等17個規劃,組織實施木蘭溪全流域生態治理提升、城鄉污水處理基礎設施提升、生態綠心保護與利用、建設美麗鄉村4個三年行動,持續開展木蘭溪全流域系統治理專項巡察等工作;積極推進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工作,讓污水變清水,有效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頒布實施《莆田市城市生態綠心保護條例》,科學劃定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和引導建設區,精準推進生態治理與綠色產業發展;策劃實施“數字木蘭溪”項目,建成覆蓋全流域的水質監測網絡。
在涵江區白塘鎮顯應村,占地200畝的閩中污水處理廠是木蘭溪流域水環境治理的重要基礎設施。“我們廠服務范圍覆蓋莆田市中心城區和涵江城區,服務人口約100萬人。”閩中污水處理廠廠長柳青弟介紹。依托先進的工藝和技術,閩中污水處理廠將污水逐步凈化,最終轉化為符合排放標準的清潔水,為木蘭溪的水質改善和生態環境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解決市中心荔城轄區和涵江城區部分內河水量不足、水體流動性較差的問題,緩解生態用水與灌溉需水不足的局面,2022年9月,莆田市木蘭集團開始推進木蘭溪下游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中水回用生態補水子項目,將經過閩中污水處理廠處理后達到IV類標準的中水回用于城市內河生態補水。目前,往市中心補水管網已建成投運,日補水量約12萬噸。
付朝陽表示,木蘭溪流域國省控斷面優良水質比例連續兩年達100%,近5年空氣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5%以上,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
將生態紅利變成民生福利
綬溪、泗華等公園成為打卡好去處,莆陽福道串聯公園綠帶、街村水景,蔥郁荔林,成為家門口的“詩和遠方”,興化府古街、蘿苜田老巷留住鄉愁……木蘭溪治理后,莆田市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將生態紅利轉化為民生福利和產業紅利,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
在荔城區玉湖新城,以木蘭溪裁彎取直后保留的舊河道為中心,沿岸建成了高端住宅區,還有圖書館、科技館、青少年宮等配套設施,“水上巴士”的開通,更讓這里成為市民出游的網紅打卡地。
居住在這里的陳曉萍告訴記者:“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幸福多了。玉湖新城這一片集聚了商業、教育、文化、醫療等設施,居住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木蘭溪治理不僅注重防洪和生態修復,更注重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近年來,莆田市以木蘭溪為軸線,統籌推進沿岸景觀提升、文化旅游開發、產業轉型升級等,打造了一條集生態、文化、經濟于一體的“木蘭溪濱水活力帶”。
莆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圖源:莆田市宣傳部
木蘭溪沿岸建成了多個生態公園和休閑步道,成為市民健身休閑的好去處。莆田市深入挖掘木蘭溪文化內涵,打造了木蘭陂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公園等文化地標,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此外,木蘭溪沿岸布局了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為莆田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木蘭溪最大支流延壽溪畔,莆田市率先探索生態環境導向的EOD模式,以木蘭溪綬溪片區國家EOD模式試點項目為重要抓手,將荔枝林保護、內河整治、文化傳承、經營性產業開發等進行系統集成和一體化推進。
作為木蘭溪的源頭區域,仙游縣依托木蘭溪優美的自然環境,打造了仙游電商直播基地,探索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模式。該基地位于仙游縣度尾鎮海峽藝雕城及榜頭鎮海凌產業園,總面積6.8萬平方米,配備了集成化供應鏈選品中心和運營服務中心。基地通過推廣本地生態產品和傳統工藝品,將木蘭溪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木蘭溪南岸的仙游縣龍華鎮金溪村近年來創新產業發展機制,探索建立“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鏈發展模式。龍頭企業金溪茶業有限公司通過合作社訂貨、合作社向農戶收購等方式,帶動茶農增收。
金溪茶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松羽告訴記者,得益于木蘭溪流域綜合治理成果,近年來,兩岸綠化面積提升,涵養了水源,減少了旱澇災害對茶葉產量的影響,提高了茶園的抗風險能力,死苗率、爛根率大幅減少,增產增收更有保障。
近年來,金溪茶業有限公司研發上市了“鐘石紅”等茶葉新品種、新品牌。此外,公司與新茶飲重點企業合作,為其供應優質的茶葉原料,以金溪茶葉為原料制作的茶飲備受推崇。
25年來,木蘭溪兩岸的水患洼地變身產業沃土,大企業、好項目集聚發展,13條重點產業鏈強核提質、鏈鏈相促,莆田市地區生產總值從1999年的164.51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3442.74億元。2022年以來,莆田市引進億元以上項目326個、總投資超3000億元,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隨著項目持續引進和產業快速發展,木蘭溪流域綜合治理如何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這是一個長期挑戰。
“盡管莆田市經濟總量不大,但我們絕不盲目追求速度,而是旗幟鮮明講投資效益、畝均稅收,嚴把準入門檻。”付朝陽說,要正確處理好速度和質量、發展和保護等重大關系,讓綠色成為莆田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記者 薛志偉)
點評
構建科學有效治理體系
王春麗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這不僅是對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深化,更是對美麗中國建設的推動。福建莆田木蘭溪的治理,正是一項生動實踐。
木蘭溪綜合治理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行動,是豐富和發展因地制宜、科學治水路徑的實踐樣本。木蘭溪綜合治理突出統籌協調、多方兼顧的治理理念,既注重統籌好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又注重治理水患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實現水安全與綜合治理協調統一。木蘭溪綜合治理充分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間的關系,不斷拓展治理范圍,推動全流域系統治理。此外,還注重統籌好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
木蘭溪綜合治理有完善的體制機制做保障,既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形成了一套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推進機制、管理機制和長效機制,將各項綠色協調發展的規劃思路和責任目標落到實處,又堅持依法治水管水,以頒布一系列法規條例為保障,以健全細致的考核獎懲機制為推手,確保治水工作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軌道。
當前,我國正處于推進流域治理改革的攻堅階段。面對新時期流域綜合治理的新目標和新要求,要從木蘭溪綜合治理的創新實踐中汲取經驗,加快構建流域綜合治理體系,共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建設。要健全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明確流域治理各方責任,不斷完善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問題協同解決的責任分解機制,分解落實目標和任務,把流域治理工作落實到具體行動上。要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監管體系,強化流域治理制度支撐,加強基層生態環境網格化監管隊伍建設,暢通信息公開、信訪投訴、環保聽證等公眾監督和舉報反饋渠道。要健全生態環境治理市場體系,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推動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加大環境治理投入,參與流域環境污染防治和保護修復工作。要健全生態環境治理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保護流域生態環境,制定修訂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等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加強流域治理法治保障。
(作者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