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在做版畫。
在南平松溪縣河東鄉大布村“福”文化生活空間內的版畫傳習所,松溪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伊紫軒屏住呼吸,指尖輕推刻刀,在泡沫板上細細雕琢圖案。她學習版畫已有一年多,她說,版畫制作是一個復雜而繁瑣的過程,需要很有耐心,對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有很大的幫助。
“福”文化生活空間。
大布村始建于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曾是商賈密集的“大埠市”,目前遺存著100多幢各具特色的明清古民居,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
“福”文化生活空間在福字設計。
大布村處處可見“福”文化的身影。最大的“福”是由五棟舊民居修建而成的“福”文化生活空間,總建筑面積約2300多平方米。
“整個空間從天空俯瞰便是一個巨大的‘福’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空間保留了古建的風貌,同時融入了現代的設計理念,設有接待大廳、版畫研學空間、湛盧寶劍鑄造技藝等多個場所。
松溪是全國第一個“五連冠”的版畫之鄉,一種運用刻版和印刷進行藝術創作的繪畫形式,其文脈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宋代的“建本”雕版刻印書籍技藝。
現年56歲的葉美琴是松溪版畫制作技藝南平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長期從事版畫的研究和教學工作,還創新出了多版套色,推動版畫產業化發展。退休后,開設松溪版畫制作技藝非遺傳習所。
小版畫《祥蛇納福》。
葉美琴的作品中融入了許多“福”文化元素。今年是農歷蛇年,她特地創作一幅套色小版畫《祥蛇納福》,版畫里有兩條金紅色的小萌蛇和松溪的福寶,還搭配了祥云,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喜氣洋洋的福字。
如今,這些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版畫作品,作為家庭、辦公場所及酒店的裝飾載體,正從松溪走向全國,成為“福”文化傳播的生動符號。
葉向春在打鐵。
松溪是“中國寶劍之鄉”,其鑄造技藝可上溯至春秋時期。在湛盧劍鑄造技藝工作室,陳列著多種款式的寶劍和小茶刀,這些產品出自湛盧寶劍鑄造技藝南平市級非遺傳承人葉向春之手。
茶刀上的福字。
“茶刀是茶具輔助工具,用來撬取緊壓的茶餅,它從湛盧寶劍鑄造技藝創新研發而來,保留了花紋鋼特有的質感和觸摸感。”葉向春拿起一對茶刀說,這兩把刀融入了“福”文化元素,合則成一個福字,分則為兩個福字,寓意福建人的福氣永遠分不開,希望把這份祝福帶給所有人。
葉向春制作的茶刀在海內外頗受歡迎,賣到了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等地。目前,松溪茶刀款式已經開發了300余種,包括“行云流水”“同心結”“福文化”“美人魚”和“梅蘭竹菊”等系列產品。
茶刀。
1971年出生的葉向春師從鑄劍大師楊宗文。他表示,湛盧劍已經由過去生產傳統手工刀劍開始朝著藝術品收藏、文創旅游、影視動漫、體育比賽產業等刀劍、茶刀領域拓展延伸。不少動漫、游戲公司找他合作,專門設計打造了一些寶劍。
近年來,葉向春攜作品頻頻亮相海內外工藝展會,讓湛盧劍從歷史深處走向更廣闊的舞臺:“這不僅是松溪的文化符號,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如今的大布村,正以“福”文化為根基,通過“福”文化弘傳基地、傳統村落重點提升工程、中職校大布校區等項目建設,讓古老村落煥發出新活力。(記者 盧金福 肖練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