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農博物館內展示的白羽雞品系模型。
中國人一年要吃掉多少只雞?在南平市光澤縣圣農博物館里,講解員給出了答案:90億只。其中,超過10%來自福建圣農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這個從閩北山區崛起的企業,用十年時間突破“種源封鎖”,讓中國白羽肉雞有了“中國芯”。
10年育種攻關 白羽肉雞有了“中國芯”
白羽肉雞從何而來?目前,全球主流白羽肉雞品種多是由白洛克雞和科尼什雞雜交選育而來。
“白羽肉雞吃得少、長得快,生產效率高,約40天左右出欄,全程只需要4.2至5千克的飼料。”講解員說道,白羽肉雞是近代人類培育出來的優質肉類,占我國肉雞半壁江山。
但長期以來,白羽肉雞育種技術被國外企業壟斷——完整產業鏈中,純系原種雞和曾祖代種雞是核心“芯片”,國內企業只能進口祖代種雞,而其壽命有限,企業就不得不持續進口維持生產。
沒有種源,命運被握在他人手中,價格受制于人。
圣農博物館內展示的全自動落盤。
為擺脫白羽肉雞種源完全依賴國外的局面,2011年圣農集團啟動白羽肉雞育種工程,聯合多家科研院所,積極參與農業農村部主導的白羽快大型肉雞育種聯合攻關項目。
育種之路堪比“科研長征”。圣農育種專家肖凡回憶:每天要篩選近5000羽雞,一羽一羽比對生長數據,團隊吃住都在育種場,兩個月才出一次門。十年間,圣農投入超10億元,經歷反復試驗,終于在2019年底培育出國內首個白羽肉雞配套系“圣澤901”,填補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2023年,迭代升級的“圣澤901Plus”更是實現料肉比、產蛋率等核心指標大幅提升。
如今,“圣澤901”及迭代版“圣澤901Plus”全面應用,覆蓋全國15個省份,累計推廣父母代種雞超3500萬套,商品代肉雞超40億羽,國內市場占有率達20%,并且出口了非洲國家。
科學養殖破譯雞快速生成的“密碼”
圣農博物館內的養雞場模型。
圣農的雞為什么長得快?有加入激素嗎?在圣農,白羽肉雞40天左右出欄的秘訣并非激素。“國家明令禁止使用激素,且激素會增加雞群患病風險,成本高、效率低。”講解員說,生長奧秘藏在育種技術與飼料配方中。
“如同嬰兒奶粉的分段配方,圣農為不同日齡的雞定制‘營養套餐’。”講解員說。圣農成立了圣農研究院,對降低料肉比、飼料替代、雞病凈化、獸藥疫苗等領域進行創新研究。
在圣農,雞生長環境同樣優越:光照強度根據日齡進行調整,安裝有中央空調系統,雞舍內的環境溫度、濕度和氣流風速共同作用,保障雞的體感溫度。
“在這里雞不僅生得好、吃得好、住得好、養得好,心情也好。”講解員說。一般情況下,肉雞生長周期為100天左右,但在優良養殖環境下,使用優質飼料,普通肉雞出欄周期可縮短到42-45天;選用優良品種,則還可縮短到38-42天左右。“與雜交水稻類似,白羽肉雞的育種技術還在不斷縮短這個時間。”
如今,圣農是目前全球白羽肉雞行業配套最完整的企業,公司在白羽肉雞全產業鏈企業排名中名列亞洲第一、世界第六,肉雞年出欄量超8億羽。在圣農,一只雞經歷孵化、養殖、屠宰、深加工等“雞生大事”后,走向千家萬戶的餐桌,讓百姓的生活更好,國家的倉廩更實。(記者 盧金福 肖練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