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在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體驗區,觀眾和機器人互動跳舞。
29日,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州開幕。今年峰會聚焦“數智引領高質量發展”主題,超過400家企業全力展示人工智能前沿技術和最新應用成果,堪稱“黑科技”云集。
智能機器人全場景覆蓋
高的矮的圓的扁的……第八屆數字峰會展覽現場,匯聚了超百臺智能機器人。
從納米級精密裝配機械臂到城市級智慧服務機械集群,從陪伴型機器“萌寵”到與人賽跑的“運動員”,家庭—社區—城市—工業,機器人已實現全場景覆蓋。
“感覺有點硬。”在浙江省展區,觀眾伸手與現場的“明星”——宇樹人形機器人G1握了握手,忍不住笑著說。
“身高”約127厘米、“體重”約35公斤,全身23~43個關節電機,G1在現場時不時與觀眾揮手互動。
不時“滾”來搗亂的黑色圓球,是來自邏騰(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的球形機器人,萌感十足的外表下,卻是一個水陸兩棲的“壯漢”:可以搭載L4級別自動駕駛系統,支持自主導航、敵我識別、目標跟蹤、戰術格斗及抓捕等功能,執行偵察、對抗、打擊及救援任務。
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小鋼炮”具身機器人,能接受和理解人類指令、流暢完成任務;明眸善睞的中國移動仿生人形機器人“小思”,表情豐富、細膩,還能模仿真人聲紋;看家陪伴機器人“小佳”,能記住老人的興趣愛好……機器人不只能跑能跳,還很能干。
外形相似的四足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在場館中四處可見,各有看家本領。
佐格微系統(杭州)有限公司的“機器狗”,奔到記者腳下自動停步,乖巧趴下。“其實這是一架設計精巧的無人陸地探測器,囊括溫濕度、氣壓、風速風向、太陽輻射、顆粒物等標準氣象觀測要素。”現場工作人員何昌飛介紹說,它能在多種極端天氣中完成氣象要素采集,還可廣泛應用于危化品泄漏應急處置、核電站輻射環境氣象監測、高原無人區執行任務、隧道救援、地震泥石流搜救指引等領域。
福建申昊科技的警務巡邏四足機器人,集成人臉采集、5G、語音播報等模塊,助力實現全天候無死角安防管控;“笨小類”智能垃圾回收機器人,在樓宇中助力“垃圾不落地、分類更環保”……
全空間無人體系蓄勢起飛
福建展館300平方米的全空間無人體系科技成果展區,省大數據集團精選了28個落地項目與典型產品,重點展示福建加速布局低空經濟產業的成果。
24小時在線“盯梢”,牢牢守護森林平安!福建東南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帶來了“無人機+地面監控”組成的“空地CP”,協同作戰探索森林管護新模式。
“電腦上看到的都是實時畫面,只要發現冒煙,無人機就會報警,進而人為介入判斷是否有火情,一旦發現火情,通過可見光和紅外相機監測火源位置,實時傳輸火情蔓延趨勢,為救援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支持。”公司經營管理部負責人黃慧靈說,與傳統人工巡山相比,無人機巡護的效率提升了20倍。
無人機空中巡視,無人車守護地面。金龍無人駕駛警用巡邏車配備了多種傳感器,可自主導航和避障,實現精準巡邏。消防滅火機器人能夠自主或遠程控制進入火場進行滅火作業,有效降低救援風險。
來自上杭縣的易控智駕,深耕露天礦山無人駕駛賽道,目前在全世界20多個礦山落地無人駕駛礦卡1000輛,賦能礦山綠色智能化發展。
全空間無人體系還在向海洋延伸。珠海云洲智能帶來的深遠海多用途海洋測量無人船,可自主航行于河口、濱海、淺海甚至深海水域。感知避障、協同控制,搭載不同的儀器模塊,執行危險、艱苦、不適合有人的海上任務。
無人機、無人車、無人船……“山海聯動+產業協同”,一個覆蓋制造、運營、服務的低空經濟生態圈,揭示了數智科技賦能產業發展的無限可能。
AI大模型“飛入”尋常百姓家
騰訊的混元大模型+混元AI原生應用(元寶),科大訊飛的星火大模型、文旅大模型、水利大模型,中國電信的星辰AI大模型……當AI基座不斷夯實,各領域AI應用成果應接不暇。
在一個透明展柜前,“乘騎水鳥飾變形羽人紋銅鼓”的三維立體影像懸浮空中,觸摸展柜玻璃,“銅鼓精靈”便會出現在柜屏上,與游客開啟互動。當向展柜提問:“銅鼓上的花紋都有什么意義?”AI語音迅速回應:“銅鼓的紋飾豐富多樣,包括太陽紋、云雷紋、蛙紋、鳥紋、獸紋等……”
這是廣西旅發元境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帶來的“元宇宙AI文物全息柜”,接入DeepSeek大模型,以創新的“AI+文博”模式,讓千年文物煥發出新生機。
在福州展區,掃碼打開“榕醫通”小程序,點擊智能AI浮窗,一個親切的AI陪診員就出現在屏幕中。“請幫我預約××日的福州××醫院××醫生門診。”她迅速回復:“當日該醫生預約已滿,改為××日可以嗎?”同意后,門診預約自動生成。
“不僅能提供就醫服務,它還是一個24小時在線的醫療健康管家。”現場工作人員尹海偉介紹,從診前的導診、精準預約到診中的報告解讀、綜合咨詢和診后的用藥指導、智能隨訪,再到日常的健康指導、疾病防治……依托DeepSeek大模型與三甲醫院知識庫深讀融合,打造出這位更懂醫療的智能陪診助手。
峰會現場,“衣食住行、文娛康養”等諸多民生需求悄然與AI融合。從家庭到辦公室,從學校到醫院,從出行到消費,AI正從科學家勾勒的藍圖中“飛入”尋常百姓家。(福建日報記者 張穎 陳旻/文 游慶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