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的姻緣
對李秀英來說,戰爭離散了她的家人,卻也促成了她的姻緣。直到現在,老人都會這樣向人介紹自己的丈夫,“林金烈是支援軍”。
戰爭讓許多人背井離鄉。李秀英老人今年101歲,自小在南京長大,如今安居在泉州。1937年11月,炮火直逼南京。24歲的李秀英跟著哥嫂、侄子,加入了大批的難民潮,輾轉南昌、宜昌、重慶……生活從此顛沛流離。
在重慶,他們向當地農戶租下了兩間房,靠好心人的接濟過活,親歷了1938年到1943年,日本對重慶長達五年的轟炸。李秀英記得,一聽到警報響,人們就拼命往防空洞跑。頭頂是飛機轟炸的呼嘯,街上到處是慌亂逃命的人,每一次炮彈落地,硝煙中只看到人的胳膊、腿被炸飛到電線桿上。她說,那時候根本顧不得害怕,只知道拼命往防空洞跑。防空洞里擁擠不堪,有的人甚至就被悶死在里面。
對李秀英來說,戰爭離散了她的家人,卻也促成了她的姻緣。《福建省志-華僑志》中有載,為打破日軍對我國沿海口岸的封鎖,1939年滇緬公路建成。當時國內缺少汽車駕駛員和修車工人,“南僑總會”(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號召華僑中的汽車司機和技工回國服務。這其中,就有李秀英的丈夫林金烈,福建莆田人,幼時曾隨父親到馬來西亞跑運輸,抗戰爆發后,響應號召回國援戰。直到現在,老人都會這樣向人介紹自己的丈夫,“林金烈是支援軍”。
對空鳴放的槍
朱一雄幸運地從日軍的槍口下逃脫。1943年,他一路逃亡、乞討到了長汀,并考進了廈門大學,成為中文系一名學生。
1937年底,剛改為國立大學不久的廈門大學,舉校遷往長汀(后于1946年底搬回廈門)。現任廈門大學校友總會秘書處副秘書長的石慧霞,因為工作關系接觸過眾多校友,親歷過廈大“長汀歲月”的學生中,江蘇江陰人、著名美籍華裔教授朱一雄是其中之一。根據朱一雄的講述,23歲時,他曾差點斃命在日軍的槍口下。
朱一雄未滿18歲時就參加了游擊隊打日本鬼子,在一次戰役中,右腳被日軍槍手打中被俘。就在要被押送槍斃的前一天晚上,看守他的日本軍人覺得無聊,就用鉛筆和廢紙跟朱一雄筆談,這個日本軍人懂一點中文,看到朱一雄的名字,很是開心,因為他自己的名字最后兩個字也叫“一雄”,而且,交談中,他發現朱一雄和他一樣,也酷愛水墨畫。這個日本軍人給朱一雄松了綁,畫了逃跑路線圖,告訴朱一雄只管跑,他會在背后對空鳴槍。就這樣,朱一雄幸運地從日軍的槍口下逃脫。
1943年,他一路逃亡、乞討到了長汀,并考進了廈門大學,成為中文系一名學生,求學期間,朱一雄顯示了他中文、藝術的興趣愛好和天賦,并充分施展了他的繪畫才能。1968年移居美國,他被美國華李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于前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