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川
李秀英
周年才
朱一雄(資料圖)
泉州老兵群幾年前還兩三百人 今年剩不到100人
泉州現存的抗戰老兵,大多數是離休干部,小部分則留在農村。
在泉州農村地區的抗戰老兵,如今僅剩下3人還健在,其中一人是國民黨老兵。如今,這3人身體狀況都不好,甚至難以對答了。對于他們的慰問活動,由泉州市各縣的民政局不定期進行。
離休干部則多由泉州市老干局組織不定期慰問。上周末,我們就隨泉州市老干局青工委的相關負責人,在抗日戰爭全面勝利紀念日前夕,走訪了泉州市區的3位老兵。
這部分老兵,都已經八九十歲。他們大都是早幾十年前從政府機關單位退下來,經濟條件較好,身體更好。晚年生活中,不少人培養了業余愛好,比如書畫、養花什么的。泉州市老干局青工委一名負責人說,前幾年統計時,在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工作的離休老干部還有兩三百人,今年再統計名單發現,已剩下不到100人。
或許是經歷過戰火,見多了死亡,他們對離別看得比常人淡然。偶爾,他們也會翻找出當年老兵聚會的合照看一看。
親歷講述:那些被戰爭改變的人生
今年75歲的周年才老人清楚地記得,在他的童年里,“日本人來了”是當時的大人們嚇唬孩子最常用的方式。
今年82歲的陳振川老人永遠忘不了,他才剛滿十歲,就被安排去挑水,每天要把水挑到500多米高的山上,供日軍用來洗漱。
1943年,從南京一路輾轉流亡到廣西的李秀英,結識了她的丈夫,“支援軍”林金烈。這個莆田男人,幼時曾隨父親到馬來西亞跑運輸,抗戰爆發后,響應號召回國援戰。
也是1943年,23歲的朱一雄一路逃亡、乞討,到了龍巖長汀,考進了臨時遷址于此的廈門大學。這位幾十年后的著名美籍華裔教授、水墨畫大師,之所以能幸運地從日軍槍口下活下來,僅僅是因為他的名字引起了一名日本軍人的強烈興趣。
那是一段殘酷的歲月,活下去的理由甚至可以很荒誕。戰爭不只是會奪去人的生命,它還肆意地侵犯著每一位平民的生活,改變著每一個人的命運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