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對外開放也隨之進入新階段。當自貿試驗區建設在沿海地區陸續“開花”,它將給經濟帶來什么樣的“果子”備受關注。第三屆諾貝爾經濟學家峰會分論壇——《開放 自貿區建設與海西發展》探討了這個問題。
論壇嘉賓們表示,自貿試驗區建設意味著中國將從規則的“參與者”轉變為規則的“制定者”,并慢慢從傳統制度中走出來,在一個更開放的制度里,為更多企業和投資者帶來高效便捷的發展模式。
第三屆諾獎峰會精彩圖
角色轉變:
從“參與者”變成“制定者”
新華都商學院教授、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說,自貿試驗區的建設與發展,意味著中國將發生角色轉變。
“過去我們遵守國際游戲規則,是‘參與者’,現在我們將成為規則的‘制定者’,在請進來的同時也走出去。”邱曉華說。在中國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步伐下,資源將實現全球化配置,生產和銷售也將進一步全球化,中國要走出去,適應新形勢,就要主動制定自己的“新規則”。
猶記得,2001年中國加入WTO,舉國歡騰。“加入WTO的那一年,我國的GDP是10萬億元,2012年, GDP接近52萬億元。別的不說,自由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深刻的。”新華都商學院教授、TPG(德泰投資集團)執行合伙人黃輝說,加入WTO的中國只是世界經濟的一個參與者,而在自貿試驗區建設里,中國即將成為經濟游戲的制定者。在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引導下,黃輝認為,“更多奇跡可能被創造”。
對此,新華都商學院副院長、教授林伯強則強調,角色的轉變激發了無限的潛能,也可能帶來重重困難。“比如我們現在正在遭遇能源問題、污染問題,在接下來的自貿試驗區建設中,可能會碰到更多問題,要做好準備。”林伯強認為,在這些問題上,政府還可以做得更好。
機制創新:
讓貿易沖破制度的“鐵絲網”
在上海景林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蔣錦志看來,沒有沖破舊有制度的“鐵絲網”,貿易很難實現自由。
如他所言,自貿試驗區建設必將帶來制度的創新。在中國發展自貿試驗區建設之前,以往的貿易有一套規則,但是,隨著自貿試驗區建設大刀闊斧地進行,這種機制將被打破。“自貿試驗區建設是一種‘打破邊界’的建設,不管是走出去還是引進來,機制都和以往不一樣。”北京億瑪在線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柯細興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如是說。
“比如,現在的自貿試驗區建設實行‘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告訴你那些是不能做的,除此之外都可以做;而以往的管理模式是,所有的制度都在告約束你,哪些是可以做的,除此之外都不能做。這就是一種創新。”新華都商學院教授、TPG(德泰投資集團)執行合伙人黃輝說。
據統計,2014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約4萬億美元,此外還有4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從這個直觀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對外貿易的總量是巨大的,自貿試驗區的建設也是形勢發展的需要。“在形勢的要求下,自由貿易需要整合資源,需要和當前世界的貿易鏈對接起來,這就要求我們要有所創新。”天圓集團董事長左安一說。
事實上,在自貿試驗區建設的路上,不僅機制要創新,人才也要跟上經濟發展的步子。“經濟結構的調整帶來人才需求的變化,在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步伐下,教育事業必須在培養人才上有新思路和新舉措。”西京學院院長任芳說,這是現在教育事業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
效率增長:
不出國門也能享受“國際化”
從角色轉變到機制創新,自貿試驗區建設最終將給企業、投資者和民眾帶來多方面的便捷。
匯銀資本董事長陳銳華把自貿試驗區形象地比喻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特區”。他說,“特區”往往有很多的潛在機遇,這緣于“特區”享受的“特權”。“從外面引進投資因素有一套特別的流程,這個流程效率更高。比如資金,特別是外資,進出就更加方便,人才和知識的流通也更加高效。”
不出國門就能享受到高效的國際化流通速度,企業分到了自貿試驗區建設的“紅利”。
而這個“紅利”對民眾的含義則是不同的。
比如,如果普通老百姓想買國外的東西,沒有自貿試驗區,可能需要7-15天的時間,中間的程序也很繁瑣。但是,有了自貿試驗區之后,跨境電商的倉儲實現了本地化,這個時間可能縮短為2-3天。再比如,以前中國人用高出1倍的價格在國內買汽車,但隨著自貿試驗區建設開放力度的加大,這個價格差可能會縮小。
可以說,自貿試驗區給了企業機會,也給了民眾更多選擇。而對于購物的“國際化”和時間大大縮短,柯細興則提出,“這可能帶來外貿的另一場變革”。
更多內容請戳專題:第三屆諾貝爾經濟學家中國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