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方言傳承
臺盟福建省委:
在幼兒園開設方言類課程
方言作為一種文化,現在卻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忽視。這在臺盟福建省委員會的委員們看來,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因此,在今年兩會上,他們也將目光聚焦在了方言傳承的問題上。
省臺盟委員在集體提案中提到,福建省歷來以方言復雜著稱。全國漢語方言有七大類,福建境內就占有其五:閩方言、客方言、贛方言、吳方言和官話方言。
他們覺得,方言是一種情結,維系著故土深情。然而,在全面推廣普通話的今天,方言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而在表達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方面,方言往往比普通話更具優勢。同鄉人在外地相遇,互相認同最直接可靠的依據就是鄉音。城鎮化進程中,方言也是“記得住鄉愁”不可或缺的載體。
因此,他們希望在福建省的幼兒園開設方言類課程,讓方言傳承,從娃娃抓起。他們認為,幼兒園方言類課程內容可包括順口溜、歌謠等,內容務求朗朗上口、健康向上。同時,可在2月21日“世界母語日”等節日,定期舉辦方言類學習成果展示,調動幼兒學習方言的積極性。
而且,省臺盟委員提到,在教材編撰上,由于福建各地方言種類眾多,差異較大,可將教材編撰權利下放至縣級教育部門,由各縣組織人員進行教材的編撰,再由上級教育部門審核推行。
廈門已借著國務院設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東風,在幼兒園、中小學校推廣閩南話教育,而我國的臺灣地區更有著先進的閩南話教育經驗。由此,省臺盟委員認為,可以總結廈門開展方言教育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全省性的推廣,并加強與臺灣開展教學經驗交流,互相學習、交流借鑒。
關鍵詞鄉村醫生
人大代表徐尚華:
制定鄉村醫生養老政策
一直與醫生和病患接觸的省人大代表徐尚華醫生,從南平市來福州參加省人大會,面對記者的采訪,他說,“作為醫生,將要提出的建議一定也離不開工作。”
他告訴東南快報記者,鄉村醫生是農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門,在維護廣大農村居民健康權益、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當前鄉村醫生最大訴求就是養老保障問題。而當前城鎮居民醫保的保障水平不夠高,是產生養老保障問題訴求的根源。“對此,本次大會,我帶來《關于建立鄉村醫生養老保障機制的建議》,希望能通過建議,進一步完善鄉村醫生養老政策,妥善解決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徐尚華透露。
徐尚華代表還說,“并不是有政策就可以,還要穩定和加強鄉村隊伍建設,構建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底’,保障農村群眾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公平性。總結說,建議省政府制定完善鄉村醫生養老的具體辦法和實施方案,加快建立完善鄉村醫生養老保險制度,促進村衛生所(室)向公益性質轉化,參照事業或企業管理,促進鄉村醫生身份向事業或企業人員等方向轉換,建立鄉村醫生養老生活補助制度。”
關鍵詞精神疾病
政協委員丁毅黎:
設立“精神殘疾托管中心”
“建議設立‘精神殘疾托管中心’,根據精神病康復患者的能力、興趣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康復治療項目。”省政協委員丁毅黎建議,要加快精神衛生防治康復網絡建設,全面加強精神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
據丁毅黎介紹,目前中國精神病病員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到疾病總負擔的1/4,排名疾病總負擔的首位。精神疾病是致殘、致死的主要元兇之一,精神病患者尤其是重性精神病患者,不僅自身社會功能嚴重受損,而且容易出現肇事肇禍,造成對社會和他人的嚴重損害。
目前,我省雖然已在三級綜合醫院和二級綜合醫院開設精神科門診或心理咨詢門診,但在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需加以解決。比如,精神衛生服務網絡不健全,不能滿足患者需求等。
此外,體系建設中還面臨精神衛生服務發展模式不合適,輕預防重治療,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數量嚴重不足,整體素質較低,相當部分的精神疾病患者得不到規范治療,就診率低、復發率高等問題。
對于如何完善我省精神衛生服務體系,丁毅黎建議要探索和完善精神病防止康復工作模式,實現有效干預和促進病患回歸社會。她表示要加強精神衛生宣教,建議開展社區心理衛生健康普查及知曉率調查,使居民正確認識精神病、及早發現精神衛生問題,及時有效干預。在各大、中、小學配齊配全全專業心理輔導教師,對兒童、青少年進行常規性心理衛生知識教育。同時積極配合開展后期康復治療,使病患盡快回歸社會。建議設立‘精神殘疾托管中心’,根據精神病康復患者的能力、興趣和特點,注重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針對性開展康復治療項目。
同時,丁毅黎還建議要加大財政投入,將精神衛生納入我省公共衛生體系。加快精神衛生防治康復網絡建設,全面加強精神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另外,要加大精神衛生專業人才隊伍培養,適應精神衛生防治工作的開展。健全社會醫療保障制度,提高精神衛生服務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