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上述目標,必須著重做好十個方面工作:
(一)打好“五大戰役”,大干開局之年
打好重點項目建設戰役。今年安排省重點項目526個,總投資19213億元,年度投資2300億元。同時,實施一批全省性的農林水利重大工程。產業方面,開工中化泉州1200萬噸煉油、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翔安玻璃基板、中國移動廈門手機動漫基地、馬尾船政重工造船、東南汽車三期擴建等60個以上項目,加快泉州海峽軌道客車、中國重汽永安汽車、龍工挖掘機、東南電化搬遷等項目建設,建成漳州騰龍芳烴PX、翔鷺石化PTA、鞍鋼冷軋鋼板、南鋁板帶三期等60個以上項目,突破福建聯合石化乙烯“脫瓶頸”擴建、鞍鋼寧德大型鋼鐵、寶鋼與羅源德盛聯合重組、中國化工三明裝備及新材料基地等20個以上重大前期項目。交通、能源方面,開工16條高速公路和10個港口項目,力爭5條鐵路獲批建設,加快核電、風電、火電和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新增快速鐵路干線運營里程145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30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1600萬噸、電力裝機容量345萬千瓦。水利、漁港、耕地、造林方面,完成20個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60座小(一)型水庫除險加固、13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工程;加快中心漁港和一級漁港建設;開發復墾新增耕地12萬畝,實施土地整理30萬畝;完成植樹造林650萬畝。
打好新增長區域發展戰役。完善區域規劃和開發布局,構建連接新增長區域的交通通道,提升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產業項目招商引資,加快形成創業創新重要基地和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年度完成投資3000億元以上,其中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力爭建成700個、新開工800個。
打好城市建設戰役。做好城市專項規劃編制,加強重要區域、重點地段設計。強化市容市貌整治,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強城市道路建設,建成一批公共停車場,改善城市綜合交通。推進城市立體綠化和公園建設,做到步行10-15分鐘就能看到綠地。加快供水、供氣、排水設施建設,確保城市居民飲用水達到國家衛生標準。加快污水管網建設,提高污水歸集率和處理率。加快城市架空纜線下地。完善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加強機動車尾氣治理,城市內河整治要有看得見的變化。創建一批物業管理示范小區,建設一批宜居城市綜合體。
打好小城鎮改革發展戰役。在繼續抓好第一批22個試點的基礎上,再增加20個試點鎮。加快規劃編制,提高規劃管理水平。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環境景觀建設,合理布局城鎮產業項目,力爭投資增長高于全省投資增速。實施和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政策。合理劃分縣和鎮財權與事權。探索戶籍管理新模式。
打好民生工程戰役。繼續集中財力辦好惠民實事,加快推進一批重大社會事業項目建設,著力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就業和社會保障方面,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比國家要求提前4年;加快以公租房為重點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強各類棚戶區改造,推進養老服務“十百千”工程,實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光明行動”、殘疾人托養和殘疾兒童康復等項目,扶持婦女、殘疾人、計生家庭創業就業。醫療衛生方面,實施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提高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為城鄉居民提供10項公共衛生免費服務項目,實施城鄉困難居民和兒童特殊病種醫療救助,開展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和農村孕婦、城市低保孕婦免費產前篩查診斷,提高農村部分計生家庭獎勵扶助和計生家庭特別扶助標準,加快醫院項目建設。教育文化方面,逐步實施中職教育免費,今年對中職一年級學生免學雜費;推進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實施城鄉低保家庭入園幼兒保教費補助,完善普通高中學生國家助學金制度,提高高等學校國家助學金標準,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加快幼兒園發展,實施農家書屋建設和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加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縣(市)城區影院建設,新建2600個農民體育健身點,推進市、縣兩級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建設,抓好科技館、體育館、圖書館、文化廣場等一批項目建設。強農惠農方面,調整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建設村級綜合服務場所,實施“村村通客車”工程,推進農村家園清潔行動、飲水安全和造福工程,建設農村社區綜合維修服務體系,開展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便民生活方面,抓好“菜籃子”生產基地和城鄉便民商業網點建設,提升公交服務,推進城鄉綠化,加快公廁建設,實施城鄉通信信息化提升工程。和諧平安方面,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建設自然災害避災點,實施閩江、九龍江流域水環境整治與水源保護,深化平安創建,支持駐閩部隊生產生活和科技擁軍、文化擁軍項目建設。防災減災方面,實施海洋防災減災、地質災害防治兩個“百千萬工程”,完善氣象災害和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增強重大災害預警預報、快速反應和緊急救援能力。我們要用實施戰役的決心和工程化的運作辦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做細做實做好。
(二)加大強農惠農力度,扎實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以多種方式增加對農業現代化的投入。整合各部門涉農資金,財政支出重點向農業農村傾斜,確保用于農業農村的總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提高;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重點用于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總量和比重進一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重點向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全面推進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民資、大戶等社會投入,加快設施農業發展。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擴大農業保險范圍,引導金融機構增加貸款。
強化以水利為主要內容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抓住中央加大水利建設投入的有利時機,深化水利改革,發展民生水利。抓好一批重大水利設施項目,加快中小河流治理、“五江一溪”防洪工程建設,抓緊閩江北水南調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現有漁港的改造、擴容、升級。
提高生產銷售的組織化程度。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培育統一經營服務的主體,引導農民積極組建合作社和合作經濟組織。促進合作社與商貿、科技、金融、農資等機構緊密對接,實現生產銷售組織一體化,讓農產品從菜園子直達菜籃子。
加大“五新”成果推廣力度。創新科技推廣方式,把專場推介會開到農民家門口,抓好一批示范項目。繼續實施農作物種子工程,與農業部共建省級農作物良種培育引進中心,做強良種引進、提純、繁育與推廣基地,力爭主要糧油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蔬菜良種覆蓋率達92%以上。
形成覆蓋整個農村的科技服務推廣體系。進一步整合駐村干部、農技員、下派科技干部、科技特派員、專家服務團、鄉鎮農技站等方面力量,變零星分散服務為全方位、網絡化服務。開展百萬農民訂單式、個性化大培訓,抓好網絡和遠程教育。
把農產品加工作為工業大產業來抓。拓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既提供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保障市場供給,又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健全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大貼息、獎勵、用地等政策扶持,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規模化加工,力爭有5家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超 50億元。
做好穩糧、儲糧、調糧工作。重視“米袋子”工程建設,落實糧食生產目標責任制,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930萬畝。狠抓糧食關鍵增產技術和優質高產品種的示范推廣,大力發展超級稻、再生稻,提高糧食單產和優質品率。完善扶持糧食生產的各項政策,改進糧食補貼發放方式,切實做到有種有補、誰種補誰。完善儲備糧食訂單收購直接補貼政策,保持30萬噸省級儲備訂單收購規模。抓好儲備糧庫建設和改造,優化儲備品種結構。加強與糧食主產省的協作關系。
逐步推行農業用地依法、自愿、有償、有序、合理流轉。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鼓勵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鼓勵農業種植大戶發展規模經營。建立土地流轉管理服務平臺,引導同一集體經濟組織內的承包農戶經營地塊相對集中連片,切實解決耕地拋荒問題,探索土地股份化和合作化的辦法。
深化農村改革。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一首要目標,創新農村工作機制,增強各方面的工作合力。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發證到戶進度,進一步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按照國家部署,完成建立健全農業公共服務機構改革任務。支持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業經紀人等,為農民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生產經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