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快建設平潭綜合實驗區,開創閩臺交流合作新局面
全面實施《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創新通關制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推進口岸先行開放,增強特殊政策的放大效應。探索“五個共同” 的具體形式,促進形成平潭與臺灣島內各縣市互動合作新格局。發揮“促進平潭開放開發顧問團”作用,積極引進臺灣戰略投資者,推動臺灣人士、機構和企業參與平潭開發建設和管理。抓好交通市政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引進高新技術、旅游和海洋產業項目,推進重大組團開發。推動設立平潭銀行和產業基金,加快引進臺灣金融機構。推進平潭“人才特區”建設,籌建平潭海洋大學,實施“四個一千”人才工程。建立機構精簡、職能綜合、結構扁平、運作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營造良好的營商、就業和生活環境。
密切對臺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深入實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爭取更多閩臺合作項目列入后續協議。推進臺商投資區等各類臺灣產業園區建設,發揮閩臺產業搭橋機制作用,促進信息、石化、機械、汽車、冷鏈物流等產業深度對接。推進廈門、福州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建設,加快海峽股權交易所運作,推動設立閩臺合資的海峽證券公司。發揮臺灣農民創業園的示范帶動作用,探索合辦福建農民創業園。辦好第四屆海峽論壇,落實閩臺鄉鎮對接計劃,推動擴大赴臺“個人游”實施范圍。深化祖地文化、民俗文化交流,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加強科技、教育、人才等各領域合作。
(六)進一步增創改革開放新優勢
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化廈門綜合配套改革,在建設東南國際航運中心、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等方面率先試驗。支持莆田市開展城鄉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點。推進農村改革,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建立鄉鎮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加快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示范區建設。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明確主業定位,推進整合重組,加強與大企業、大集團的戰略合作,促進企業做強做大做優。落實進城務工、經商人員落戶政策,實行居住證制度。探索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制改革,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完善統計制度方法,加大基層和部門統計工作力度。加強稅收宣傳、納稅服務和依法征稅。健全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穩妥推進預算公開,嚴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財政支出,完善省對下財政體制和轉移支付辦法,加大縣級基本財力保障力度。
促進民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堅決依法清理、取消各種限制性規定,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落實民營企業在融資、招投標、政府采購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營造民營企業公平參與競爭的良好環境。進一步開發閩商資源,充分發揮各級工商聯、行業協會和各地閩商會的作用,大力吸引閩商回歸。實施企業經營管理者素質提升工程,支持民營企業上市融資、管理創新和品牌建設,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
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一是保持外貿增長勢頭。繼續實施鼓勵外貿發展的政策,擴大直通放行和區域通關覆蓋范圍,做好國際貿易摩擦和貿易壁壘的應對工作。發揮重點商品出口基地效應,支持出口知名品牌企業做大做強,引導加工貿易向產業鏈高端延伸,提高服務貿易比重,大力發展轉口貿易,深度拓展自貿區等國際市場。鼓勵擴大先進技術、關鍵零部件和原油、煤炭等大宗資源性產品進口。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跨國經營,把福建的技術、產品和服務更多地推向海外市場。二是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充分利用招商網絡和客商資源,加強與國際投資咨詢促進機構和行業商協會合作,積極承接國際高端制造、節能環保產業轉移。按照層次適當、規模適度、市場運作、注重實效的原則,提升“9·8”投洽會等重大經貿活動實效,扎實做好赴東南亞招商工作,辦好跨國公司推介會及福建行活動。加快各類園區的整合、拓展和提升,促進重大項目向園區集聚。三是密切閩港澳僑合作。推進閩港金融、旅游、物流等現代服務業項目建設,深化閩澳在旅游、教育以及開拓葡語國家和歐盟市場等方面合作。發揮福建華僑華人眾多、資金實力雄厚的優勢,加強與海外華僑華人商會和社團的聯系,吸引更多僑商來閩投資興業,促進更多華僑華人專才來閩服務。四是提升與長三角、珠三角及周邊區域的合作水平,繼續做好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寧夏、甘肅、三峽庫區等工作。
(七)持續推進生態省建設
加大節能減排攻堅力度。全面落實環境保護“一崗雙責”,嚴格節能減排獎懲措施,確保完成目標任務。注重源頭控制,加強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切實抓好環境影響評價和環保“三同時”。完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大力推進重點節能工程和污染減排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鄉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加快淘汰老舊機動車。深入實施重點企業和各類園區循環經濟改造,加強節能減排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的研發及應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
加大以水環境整治為重點的環境保護力度。認真實施《福建省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突出抓好“六江兩溪”水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實施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業園區和重污染行業污染防治,加強從流域到河口、近岸海域的環保協同監管,嚴防水體污染。實施水資源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強化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加強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狠抓城市內河、噪音、飲食業油煙等治理,加快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加強重金屬和危險廢物環境管理,健全環境風險防范與應急管理機制。
加大以綠化為重點的生態建設力度。嚴格生態功能區劃管理,抓好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海灣等生態功能區建設,加強生態公益林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主要江河水源地、水庫庫區和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嚴格河道、海域采砂監管,治理“青山掛白”。推廣長汀經驗,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抓好“四綠”工程,造林綠化300萬畝,改善樹種結構,提高森林質量、效益和景觀效果。
(八)努力建設文化強省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力弘揚“愛國愛鄉、海納百川、樂善好施、敢拼會贏”的福建精神,學習宣傳詹紅荔等先進典型,扎實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推進文化改革創新。全面落實推動我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八大工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成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社、重點新聞網站轉企改制和廣電網絡整合工作。推進“三網”融合,加快建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傳播體系。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加快培養引進一批名家大師,在武夷山、三坊七巷、鼓浪嶼、平潭等地擇址建設文化藝術創作基地和名家工作室,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和文化品牌。
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健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加快縣級數字影院建設。推進文化惠民工程,深入開展全民閱讀和科普活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做好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開發,積極發展文學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事業。
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新的支柱性產業。發展十大文化產業,深入實施“五大文化產業工程”重大項目,抓好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業。發揮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作用,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扶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進文化市場體系建設,發展新興文化業態,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