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以下七個方面工作:
(一)強化經濟增長的有效拉動
全力打好“五大戰役”。擴大投資規模,重點項目建設、新增長區域發展、城市建設和小城鎮改革發展戰役投資均高于去年,民生工程戰役投入264億元,辦好省委、省政府確定的21件為民辦實事項目。突出戰役實效,集中力量抓好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力爭全年新增鐵路運營里程549 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57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2000萬噸、電力裝機容量200萬千瓦以上。強化實施保障,推動項目建設與土地開發、盤活資產、引進社會資本一體運作,推行和諧征遷,推廣標準化管理,推進質量、效益、安全、環保、廉政“五同步”。
促進工業增產增效。推進實施有差別的產業政策,進一步完善工業運行保障機制,破解融資、用工、用地等要素制約,加大中小微企業幫扶力度,支持有市場、有效益的企業擴大生產,促進工業新增長點項目加快投產達產。引導企業創新商業模式,充分發揮專業市場、電子商務、營銷聯盟等重要作用,促進品牌創建、產銷協作、供需對接,擴大閩貨市場占有率。
提升外貿市場競爭力。繼續實施擴大出口和貿易便利化措施,建設大型進出口商品集散地和質量安全示范區,優化口岸通關環境,集聚物流企業,吸引外貿貨源,做大口岸經濟。培育壯大大型外貿企業,推動出口型生產企業提質擴能,引導以內銷為主的企業積極開拓外銷市場,支持企業參與國際市場資源、供應鏈和價值鏈整合。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和市場結構。拓寬進口渠道,擴大重要裝備、先進技術和緊缺資源進口。加強國際貿易風險防范和摩擦應對工作。
增強消費拉動的基礎作用。實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增強消費能力。積極培育文化、旅游、養老、信息、健康、休閑及節能環保產品等消費熱點,推動消費升級,拓寬消費領域,加快形成拉動力強的消費新增長點。優化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網上消費、信用消費。改造提升城鄉消費設施和服務體系,合理布局建設大市場、商貿網點和便民生活服務圈,方便群眾消費。
(二)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深化“三維”項目對接。圍繞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重點對接大型龍頭項目、配套項目和關聯項目,推動存量提升、增量優選,力爭全年“三維”項目完成投資3300億元,新開工330個。繼續深化與央企的戰略合作,引入省外知名國企,促進省屬企業重組壯大;辦好第三屆民營企業產業項目洽談會,加快引進全國百強民營企業,引導異地閩商回歸,推進泉州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對接國家部委招商渠道,發展投資中介機構和招商網絡,積極吸引僑資僑智,努力實現引進世界500強企業、臺灣百大企業、大型僑港澳資企業的新突破。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一是深入實施企業技術改造等專項行動。推動汽車、鋼鐵、船舶、水泥等行業兼并重組,加快印染、石材等行業“退城入園”,實施重點行業能效對標,強化合同能源管理,推動以升級淘汰落后、以改造代替關停。二是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加快信息化集約建設,完善新型信息技術類基礎設施,建立產業服務云計算平臺。三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發展。發揮創業投資、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的作用,突出產業化培植和市場化應用,加快培育重點骨干企業。四是強化科技創新。突出企業主體,深化產學研結合,抓好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落實鼓勵創新政策,拓展產權交易、技術推廣、信貸保險等協同創新平臺。集中抓好科技重大專項。加強與港澳臺等境內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建設中科院海西研究院,進一步提升和拓展高新區、開發區和產業園區。五是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推進重大人才工程建設,創新完善人才政策,大力培育核心人才,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支持企業、高校、研發機構引進人才。
發展壯大現代服務業。積極推動電子商務、信息服務、工業設計、研發咨詢、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加快把物流、金融、旅游培育成新的主導和支柱性產業。金融業重點擴大社會融資,增加信貸投放,扶持企業上市,降低融資成本,引進境內外金融機構,引導在閩金融機構網點向基層和縣域延伸;加快建設福州和廈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泉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推廣沙縣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經驗;加強金融監管,規范民間借貸,防范金融風險。旅游業重點強化龍頭培育、品牌營銷、一體運作、管理提升,開展跨區域資源整合等試點,促進旅游與文化互動發展。會展業重點突出經貿功能、項目內容、市場運作,提高有效客商參會率,做到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經貿成為主旋律。進一步完善服務業扶持政策,繼續實施國家級、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擴大實施工商業用電同價,做好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和服務業統計工作,推進服務業集聚基地建設。
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抓好海洋產業重大項目,建設一批海洋特色產業園。推進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平潭海島研究中心建設,加快籌建平潭海洋大學。支持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嚴格實施海洋功能區劃,加快重點港區和集疏運體系建設,合理保護和開發自然岸線資源,持續實施海洋防災減災 “百千萬工程”。
(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扶持產糧大縣和種糧大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鞏固糧食產銷協作,加強糧食儲備,確保糧食安全。建設“菜籃子”基地,推進農超對接,減少流通環節,加強價格監控,力求供應量足、質優、價穩、便利。完善農資價格調節機制,抓好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和病蟲害防治,嚴格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拓展優勢特色產業。依托現代農業示范區和農民創業園,建設農業科技集成創新和示范推廣平臺。科學發展茶產業,推進蔬菜、水果、食用菌、煙葉、畜禽和水產品標準化生產,扶持木竹、花卉、苗木產業和林下經濟發展。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扶持工廠化栽培、鋼架大棚和生態網箱養殖。加快培育“三品一標”,打造農產品知名品牌。
夯實農業物質技術基礎。實施大水網規劃,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大興農田水利,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建設標準農田。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現占補平衡。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推動農業“五新”進村入戶,實施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培育現代種業集團。
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完善土地流轉服務平臺,深化林權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培養新型農民,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建設產業化示范基地,做強重點龍頭企業。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擴大農業保險范圍。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充分發揮農村“六大員”等骨干力量的作用,構建全省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
(四)加快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
推進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重點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和退役軍人就業工作,全年新增城鎮就業60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40萬人。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280元。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推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一體化,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加強敬老院、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農村五保“幸福園”建設。發展慈善、社會福利和殘疾人事業,加強老齡工作,保障婦女和兒童合法權益,鼓勵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提高教育質量和普及水平。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全面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建、改擴建358所公辦幼兒園,在農村小學增設附屬幼兒園1830個班。建立中小學校舍、校車安全保障長效機制,加快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推進城區中小學擴容工程。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貫通中高職教育,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支持建設示范性院校。全面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推進高校內涵建設,支持工科、醫學教育發展。規范發展民辦教育。加強素質教育和教師隊伍建設。做好異地高考試點工作。扶持特殊教育,推進老年大學建設,整合各類教育學習資源,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擴充醫療衛生資源總量,加強衛生技術人才隊伍和兒科、產科、康復等薄弱學科建設,全年新增醫療機構床位8400張以上。全面落實方便群眾就醫的各項措施,深入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擴大縣級醫院改革試點。實現村衛生所藥品零差率銷售改革全覆蓋。支持和規范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推進疾病控制、衛生監督機構達標建設。開展幸福家庭促進活動,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穩定低生育水平。
強化文化導向和引領作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實效,把傳統美德和時代新風滲透到鄉規民約、祖訓家教、廟會節慶等民俗文化載體中,融匯到網絡媒體、移動終端、廣播影視等現代文化媒介里,不斷聚合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正能量。持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培養文藝人才,引進和造就名家大師,打造精品力作。繁榮哲學社會科學。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重點抓好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建設,引進行業龍頭,扶持骨干企業。增強全民健康素質,支持老體協開展活動,發展體育產業,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備戰第十二屆全運會,籌備第八屆城運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荔城區多舉措助力北高胡蘿卜走出國門2025-04-02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