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公共安全和社會和諧。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和應急處置機制,完善信訪制度和“大調解”工作體系。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工作試點,推行社區服務管理網格化,加強社區矯正。嚴格安全生產“一崗雙責”,深入開展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整治“三年行動”,繼續打好“清剿火患”戰役。推進“平安福建”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深化“打四黑、除四害”等專項行動。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加強基層食品和藥品安全體系建設,推動食品安全地方立法,有效治理“餐桌污染”。完善防災減災體系,提高自然災害防御能力。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落實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軍民融合式發展,深化“雙擁”共建,強化國防教育、國防動員、國防后備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設,做好愛民固邊工作。
(五)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
注重優化城鎮布局。加快構建福州大都市區和廈漳泉大都市區,強化城市群內在聯系和功能互補,支持福州加快馬尾新城建設,推進廈門跨島發展。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泉州環灣城市建設,打造漳州“田園都市、生態之城”,推進莆田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支持三明生態工貿區建設,促進南平武夷新區綠色發展,支持龍巖建設閩粵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寧德環三都澳區域發展。實施“大城關”戰略,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支持石獅開展全域城市化改革試點。充分發揮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示范作用,加快培育中心鎮、中心村。
精心抓好城鄉建設。一是提升規劃水平。組織編制城鎮化發展規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三規融合”。強化規劃執行效力,控制開發強度。二是提升承載能力。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城際軌道交通建設,系統完善供水排水、防澇排澇、污水垃圾處理、地下管廊等基礎設施,同步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新開工建設10萬套、基本建成8萬套保障性住房,切實抓好建設質量和配租配售;增加普通商品房供應,支持群眾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費,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三是提升運營效率。加強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地下空間和流動人口的動態管理,建設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促進城市管理服務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四是提升文化品位。保護風景名勝、傳統建筑、古樹名木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街名村,挖掘地域文化特質,彰顯現代文化氣息,塑造城鄉特色風貌。提高城市設計水平,集中力量打造提升鼓嶺、鼓浪嶼等城市名片。
全面推進“點線面”攻堅計劃。各設區市要打造10個以上、各縣市要打造3至5個完整社區,實施一批公路鐵路沿線和小流域整治項目,全省建成綠道500公里以上,推動宜居社區、綠色廊道、生態水系連線成片。加大城市綠化美化花化彩化力度,所有設市城市達到國家或省級園林城市標準。推進城市中心區、重點地區、主要干道周邊環境整治,抓好福州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典型示范,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行動。
創新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統籌安排戶籍、土地、財稅、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體制、政策、利益調整,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妥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從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蓋、從城市社區向小城鎮和農村延伸,促進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創新山海協作機制,總結推廣寧德市與南平市合作建設“飛地港”的做法,支持山區與沿海共建產業園區。繼續實施扶貧開發,加大對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集聚區等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力度。
(六)全面深化閩臺合作
加快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著力推進分線管理監管方案、產業發展指導目錄、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等政策實施。加快建設公鐵大橋等基礎設施和口岸設施,開通平潭至臺北海上新航線。加大電子信息、現代物流、海洋、旅游等綠色低碳產業培育力度。推動行政管理、社會管理、投融資等體制機制創新。圍繞“五個共同”,探索“放地、放權、放利”的途徑與措施,加強與臺灣各界的合作,進一步形成開放開發的強勁勢頭。
密切經貿聯系和文化交流。積極跟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后續商談,完善閩臺產業合作搭橋機制,推進臺商投資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大力引進臺資龍頭企業、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支持臺資企業轉型升級。加快大陸對臺貿易中心建設,爭取在臺灣設立福建商品展銷中心,擴大對臺貿易。精心辦好第五屆海峽論壇。發揮閩臺宗親、鄉親、姻親、民間信仰的紐帶作用,密切基層互動,推進鄉鎮對接,深化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等領域合作。
(七)持續拓展生態優勢
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嚴格落實環保監管“一崗雙責”和環保“三同時”制度,推進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實施脫硫脫硝并舉、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加大煙粉塵治理力度,逐步擴大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與評價范圍,抓好一批循環經濟項目。
深化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加強“六江兩溪”重點流域整治,加快工業園區和重點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推進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全過程綜合治理,加大石板材行業整治提升力度,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網絡,保障飲用水源安全。抓好重金屬污染防治,加強化學品、危險廢物、核與輻射環境監管。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保護生態環境有貢獻地區的補償力度。
構建綠色生態屏障。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保護生物多樣性,整頓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治理“青山掛白”。推廣長汀經驗,積極利用工程措施治理崩崗,完成400萬畝水土流失治理任務。持續推進“四綠”工程,完成造林綠化300萬畝,抓好高速公路、鐵路兩側及一重山的美化綠化,重點推進福銀高速福州至南平段森林生態景觀示范段建設,提高森林質量和生態功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武夷迎賓客 福聚山水城 八閩美食嘉年華活動2025-04-1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