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古城泉州的街道上響起稀疏的鞭炮聲。許多當地人起初還有些納悶,正月都已經過完了,怎么還在放鞭炮?
很快,泉州人從媒體上得知,福建省副省長徐鋼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人們恍然大悟,放鞭炮是為了慶祝此人落馬。
在泉州地產商圈子,既有人恨透了徐鋼,也有人因為徐鋼落馬惶恐不已。甚至有數名商人,此前聽聞風聲不對,已遠遁海外。
徐鋼,福建省原副省長。
從溫和低調到作風強勢
徐鋼是十八大后福建落馬的第一個省部級官員,他的從政經歷,也全部在福建。
1978年,徐鋼考入復旦大學,畢業后分配到福建省經委工作,一干15年。1997年,徐鋼外放莆田擔任副市長。3年后,他回到福州,擔任省政府副秘書長。
一名熟悉當地政情的人士告訴記者,無論是在莆田任副市長還是回省政府擔任副秘書長,徐鋼的為人很低調,談不上有多出色的政績,但也勉強過得去。“徐鋼或許認為,身為副職不應該過于拋頭露面。”
在這一段時期,徐鋼除了贏得低調溫和的名聲,更著力構建自己的人脈網絡。在省政府副秘書長任上,他與省領導接觸的機會不少。
徐鋼不懈的努力終于贏來回報。2003年,他調任省交通廳廳長。剛一上任,人們就發覺,過去那個低調溫和的徐鋼不見了。他來到交通廳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權,副手的權力被大大壓縮。
福建省交通廳的一名干部介紹,徐鋼在交通廳作風強勢,處長們經常被罵得灰頭土臉,甚至連某些副廳長也滿腹抱怨。一名副廳長多次在公開場合說,自己當處長時,簽個字能批幾百萬的項目。現在當了副廳長,超過100萬的項目都批不了,必須要徐鋼點頭。
據一名當地人士介紹,梳理徐鋼的從政軌跡,可以發現一個清晰的特點——當副手時異常恭順,絕不出頭,當上一把手后,作風開始變得強勢。過于強勢的作風,影響到班子內的團結。從2003年到2013年,徐鋼分別在省交通廳、經貿委、國資委以及泉州市工作,而且都是一把手。“他每到一個地方,副職們都會有些抱怨,甚至出現班子內的領導實名舉報一把手的情況。”
與強勢作風相伴的,還有徐鋼家族涉嫌腐敗的傳言。一名交通廳的退休干部介紹,徐鋼當了兩年多交通廳長,有關他的負面傳言很多。尤其是他弟弟,到處插手交通工程建設與汽車路線牌經營權的發放,在交通系統已是公開的秘密。
據了解,徐鋼的弟弟近日也被相關部門帶走協助調查。
該退休干部告訴記者:“有些領導干部是到了一定位置后慢慢蛻化。但感覺徐鋼不一樣,他多年來結交領導,刻意隱忍,就是為了有朝一日拿到肥缺。一旦肥缺到手,就開始搞權力尋租,甚至有些急不可耐的味道。”
泉州“造城”往事
離開交通廳后,徐鋼歷任省經貿委主任、國資委主任。在這些崗位上,關于其各種負面信息時有傳出。至今仍有部分改制企業的員工在上訪時稱,時任國資委主任的徐鋼涉嫌賤賣國資。但是,涉腐的傳言并未阻止徐鋼在仕途上平步青云。2008年,時年50歲的徐鋼出任泉州市委書記。
泉州雖然只是一個地級市,但在福建卻享有特殊的地位。泉州的經濟總量,既超越了副省級城市廈門,也高于省會福州。歷任泉州市委書記,大多會得到提拔重用。在福建政壇甚至流傳一種說法——當上泉州市委書記,相當于一只腳邁進了省部級高官的行列。
主政泉州以后,徐鋼開啟了一波聲勢浩大的造城運動。古城泉州,在他的領導下,只用幾年時間便“舊貌換新顏”。
在這波造城運動中,數名地產商賺得盆滿缽滿,在外人眼中,他們也成為徐鋼的“好朋友”。據一名當地商界人士介紹,徐鋼與幾名地產商之間確實走得很近。其中一名依靠徐鋼發了大財的地產商,在泉州建起奢華的酒莊,徐鋼以及泉州政商界的精英常在酒莊聚會。
一名曾在這座酒莊當過服務員的人士介紹,自己的確在酒莊見過徐鋼好幾次,他們聚會一次,開銷通常都上萬。
正是在泉州造城運動狂飆突進之時,一篇網帖悄然流傳開來。這篇帖子直指徐鋼在泉州卷入權錢交易,還送了他一個“地產書記”的封號。
對于這篇帖子的內容,一名熟悉當地政情的人士介紹:“故事大體是真的,但人物、時間、地點都有問題”。這名人士同時表示,帖子“大有來頭”。
主政泉州的徐鋼,延續了此前強勢的風格,許多重要市政工程,班子內的分管領導都插不上手,任由他一個人拍板。一些原本在泉州實力雄厚的地產商,因為未能擠進徐鋼的“朋友圈”,利益也受到損失。
一股反徐的力量開始集結,這其中既有人是出于對貪腐的憎惡,也有人是看著徐鋼及其朋友撈錢,得了紅眼病。所有的合力,最終導致網帖事件出現。
在網帖出現的同時,泉州市的一名老領導與在職的市領導,也聯合向上級實名舉報徐鋼。
一名當地人士表示,帖子出現后,徐鋼十分惱怒,相關部門更忙著刪帖。可不管怎么努力,帖子還是沒能消失。“其實,讓帖子刪除或者不讓帖子刪除,都是需要些能量的。”
這名人士介紹,帖子里所說的官商勾結現象是存在的,但在一些細節上,帖子恐怕有移花接木之嫌。“給人的感覺,帖子在打擊徐鋼及某個圈子里的官員與商人,對于另一批人,卻只字不提。甚至有個項目,分明是長期與徐鋼唱反調的一名市領導分管的,最后也栽到徐鋼頭上。”
眼見刪帖無法成功,徐鋼在一次會議上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有人說要刪帖,我看也不一定。就讓大家看一看,是非曲直自有公論。只怕到時候,有些人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更名風波,上下不討好
對于徐鋼在泉州的作為,一名當地人士說,徐在泉州主政時期,是泉州歷史上發展最好的階段。這里面有大氣候的原因,也有徐鋼的功勞。另一方面,徐鋼與地產商走得太近,各種官商勾結的事幾乎到了聳人聽聞的地步。
一家泉州本地國企,有意拿下市中心一家經營不善的企業,而一名據稱與徐鋼關系不錯的商人,也看中了這家企業。在公開拍賣過程中,該商人出價高,得到這家企業。
拍賣場上價高者得,按說是正常商業邏輯,但事后這名國企負責人解釋,對方的出價高得離譜,按照這個價格,買來的工廠不可能繼續經營下去。只有一個解釋,他們不是在買工廠,而是在買土地,希望以后能在土地上搞開發。但工業用地和商業用地是不同性質,只有那些有關系的人,才能確保自己手上的地在未來能成功改變用途。幾名與徐鋼關系親密的地產商,據說此前便多次使用這種手段。
徐鋼在泉州只手遮天,甚至有評價說他“不講政治、不守紀律、不講規矩。”關于徐鋼“不講規矩”的事,主要是指其在泉州港更名事件中的表現。
數年前,福建省委、省政府出于全省港口綜合發展考慮,原則同意了省交通廳關于湄洲灣港口(主要包括泉州、莆田)一體化建設方案。基于地方保護主義,徐鋼認為泉州在整合中吃了虧,尤其是新港叫湄洲灣,號稱千年名港的泉州連名字都淹沒了。徐鋼采取了一系列手段,阻撓港口整合。彼時在民間與網絡上,還出現了聲勢浩大的護港運動。
福建省領導對于“省令難行”十分氣憤。徐鋼見勢不妙,又趕緊縮了回去,把責任推給省交通廳。有種說法認為,相關領導對徐鋼的表現很是不滿,導致他直取省委常委的努力功虧一簣。
一名對此事件較為了解的人士介紹,“不講規矩”的徐鋼,在事件中是不折不扣的輸家。徐鋼對于港口整合確有不同意見,也有抵觸情緒。但釀成軒然大波的護港運動,徐鋼最多只能說是聽之任之,還算不得幕后推手。后來領導震怒,徐鋼也不再堅持。一些泉州市民卻對此耿耿于懷,說徐鋼無能,導致千年大港終結在他手上。“對上對下,徐鋼兩面沒討好。”
2013年,徐鋼離開泉州,調任福建省副省長。從那時開始,有關他會落馬的傳言就不斷。在中央巡視組巡視福建前后,徐鋼也隱身了半月。外界認為,他是在接受調查,不過隨后他又出現在公眾場合。
今年春節前后,有專案組進駐泉州,數名與徐鋼關系密切的商人失聯,還有數人跑去海外。這時,關于徐鋼會落馬的傳聞再一次大面積傳播。
曾經負面信息纏身,歷經無數次舉報,卻總能官運亨通的徐鋼,這一回終究沒有躲過。3月20日,徐鋼被調查的消息一經公布,一切塵埃落定。(本文來自廉政瞭望微信公眾號,作者:龍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