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柜是一場家庭戰爭
說起兒子,流年媽媽忍不住抹淚,兒子撫肩安慰她
“在社會上我戴著面具,如果在家里也戴著面具,太痛苦了。”凌軒坦言,家人的支持,對于他們這個群體來說太過重要。然而,并非所有的同性戀者都像凌軒和木頭一樣幸運。他們其中的相當一部分,仍然在獲得家人認同的路上掙扎著。
小林的抗爭
5月6日,小林走出泉州領Show天地一家咖啡廳,他剛聽完軒媽媽和其他同性戀媽媽的分享會。這天是他25歲生日,如果媽媽能和他一起來參加分享會,這會是他收到的最好禮物,但他未能如愿。
高二時的一天,他被媽媽拽進臥室。她哭著說:“如果你是同性戀,這輩子就完了。”看著電腦屏幕上自己的QQ聊天記錄,他明白,自己的秘密曝光了。看著媽媽深惡痛絕的表情,內疚和自責噴涌出來。更令他忐忑的是,如果不識字又暴躁的爸爸知道這件事,打罵算是輕罰。幾天后,爸爸沒動靜,他推測媽媽保守了秘密,但母子倆的關系卻降至冰點。有時他做錯事,媽媽會罵他神經病、變態,這讓他很痛苦。
高考后,他去了南京一所大學,暫時掙脫了家庭束縛。室友大方接受了他的出柜,寒暑假回家倒成了心中一道坎。在媽媽心里,小林始終掙扎在青春期漫長的余梢里,荷爾蒙還在分泌。她有足夠耐心等待兒子變成“正常人”。
2010年大學畢業后,小林回到泉州,媽媽發動親友給他介紹女朋友。起初,小林只是假裝相親。很快,謊言被識破,媽媽又逼他帶女性朋友回家。做家務時,媽媽會旁敲側擊:家里需要一個女人,你們男人能干家務嗎?看到同性戀的報道,她會將負面報道保存下來給小林看。這樣的氛圍讓小林窒息,他說:“泉州一些父母樂于掌控孩子的人生,社會氛圍不寬容。”2012年,他報考了南京的事業單位,想要離開。然而,南京的單位沒考上,同年參加泉州的事業單位招考,卻考上了。
小林想,既然工作已穩定,那他必須面對現實,讓媽媽接受他。他通過上網,借鑒別人的經驗,開始在媽媽面前放低姿態。媽媽主動添加他微信,看見關于同性戀的報道,依然會第一時間傳給他。上周,母親傳給他一個鏈接,標題是“浪子回頭”。他反問母親:“我是浪子?”“是啊。”母親回答。小林笑得無奈。
5月6日當天,母親攔下要出門的他:“出家吧,這樣好交代。”小林打斷她:“你怎么不理解我的痛苦。”“我不理解的話,早告訴你爸了。”媽媽轉身離開。他不知該說什么來回應母親,出門時腳步發飄。隨后他在朋友圈里轉發文章,題目是“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老了以后怎么辦
兩周前,碰巧去福州玩的流年(化名),在母親的要求下,由嬸嬸陪著再次去醫院檢查“是否得病了”。這是他向母親出柜后,第二次被迫去醫院。
53歲的流年媽媽,是一位傳統的閩南農村婦女。“小學沒畢業,字不識幾個,更別說讓她理解同性戀了。”今年30歲的流年說,從高中起,已經意識到自己喜歡的是男生。后來,他認識了各地的同性戀,也嘗試了第一次戀愛。雖然他已不再感到孤單,但獲得家人的認同,是他最大的渴望。
2010年,他最先向疼愛他的姐姐出柜。“不驚訝,也能接受”,流年姐姐說,曾經看過弟弟高中時寫下的日記,所以并不覺得奇怪。得到姐姐的認同,流年還是不敢向母親出柜。11年前,父親離世,兒女天各一方,母親一人生活,流年怕輕易說出口,母親會接受不了。
4年前,為了哄母親開心,流年被安排著參加了4次相親。直到母親在電話里,安排了第5次相親,他終于失去耐心。“我不喜歡女孩,我喜歡的是男生”,流年在電話里說。“你不喜歡女孩子,那你怎么回事?為什么會有你這種兒子啊……”愣了兩三秒,母親掛了電話。
流年的話,像一顆炸彈,丟進母親平靜的生活,“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了”。好幾次母子倆拿著電話,都各自泣不成聲。此后的一年多里,母子倆從每周至少5通電話,減少到了一個月兩次。“每次聊天,都刻意避開這個話題。”流年媽媽以為避而不談,或許哪天,兒子還能再變回來。她唯一能做的,是帶著兒子去看病。“這不是病,不用治療,做家長的要放寬心。”從醫生那里,流年媽媽得知同性戀無法改變,但依舊半信半疑。2013年3月,她參加了同性戀媽媽吳女士在泉州的公益講座,母子倆才能開誠布公地談論這個話題。兩年來,只要有空,流年便帶著母親參加同性戀活動,希望這位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能夠完全認同他。
17日中午,和記者談起兒子時,流年媽媽依然忍不住流淚,想說的話卡在喉嚨,一句也說不出。她擦了擦眼淚,平復下心情,側了個身子,右手遮擋在記者耳邊,低聲說:“我還是希望他能成婚,再養個孩子,不然,老了以后怎么辦?”
一場持久戰
為了躲避愛人的家長,兩周前,琪琪(化名)帶著愛人詩詩(化名),從家里搬出來,住在一個隱蔽的租房內。
這是一場同家人的較量,琪琪說,她們已經做好了打持久仗的準備。這場“戰役”最難攻克的,是詩詩媽媽這一關。
琪琪和詩詩都是獨生女,去年10月底,在同一家公司上班的兩人,相識并相戀。“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只是單純喜歡一個人,無關性別。”琪琪說,大學時,她們各自也都交往過男朋友。
今年1月,這對在一起不到3個月的戀人,被詩詩媽發現了。“每天必須視頻,發定位。”琪琪說,詩詩媽管女兒管得嚴。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讓她們有些招架不住了。
琪琪說,詩詩媽將詩詩帶回家后,給她喝了符水,還強迫她去精神病院做檢查,“她反抗,差點被迫注射鎮靜劑”。琪琪說,回家后的詩詩失去了自由,時刻有人在家輪番看著她。詩詩媽認為,女兒一定是被拐帶的。
為了阻止兩人在一起,今年2月,詩詩媽還報警稱,有人拐走了女兒。“直到愛人說是自愿跟我走的,警察才沒抓我。”琪琪說,不僅如此,詩詩媽還給公司領導打電話發短信,要求處罰并開除我。“甚至把愛人日記里,關于我倆的部分印成傳單,四處散發。”
這一鬧人盡皆知,兩人被迫完全出柜。擔心這般鬧騰會毀了女兒的一切,就連原本持中立態度的琪琪家長,也只好好言相勸兩人分開。好在公司領導雖表達過希望兩人分開的意愿,但并未做出強制性的要求。
如今,經歷了近半年的折騰,琪琪和詩詩選擇住在一個隱蔽的地方,不愿被打擾。“不敢奢望能得到長輩的認同。”琪琪反復強調,愛人對她真的很好,她們想好好走下去,至于兩個家庭,希望家長讓她們自己做選擇。(海都記者 花蕾 李斐斐 黃謹 編輯 韓婧 王子予 視覺 龔長旺 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