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晉江市金融局聯合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推廣部、省證監局信息調研處舉辦企業上市與并購重組業務培訓會。在培訓會上,興業證券投資銀行總部董事副總經理謝威結合中國A股上市公司并購案例以及并購市場未來發展趨勢,闡述了并購核心理念和并購戰略。
通過被上市公司并購或兼并,是企業實現資產證券化、搶灘登陸資本市場的一種方式。但是,在這種并購或兼并的過程中,有哪些內容需要特別注意?謝威認為,并購的核心是戰略導向,不能一味盯著交易價格,而要看重長遠發展。
并購目的是為了植入新DNA
謝威指出,并購會產生強大的聚集效應,在并購潮來臨的時候,企業的內部會發生變化,產供銷體系會調整改良,從單一的品類向多元的品類,包括戰略調整。
對于并購的核心理念謝威有著自己的理解,“并購的方向比勤奮努力更重要,應該順時順力而為,并購背后支撐的是產業的邏輯。”
謝威分析,如今市場化的并購蓬勃興起,多為上市企業的公司圍繞自己的主業做大做強,或是并購上下游,或是做轉型類的商品收購,“就近二三十年的經濟發展來看,中國企業習慣于內生化的增長,不斷擴充產能,但國家已經過了經濟最快速增長的階段,面臨產業轉型,面臨變革的沖擊,行業的內生長遇到了挑戰,需要通過外延式的擴張加長加粗產業鏈或是進入新的行業,對于新興成長的行業也是需要外延式的擴張來面對競爭壓力。”
謝威表示,較多企業從自身角度往往不能夠真正理解并購重組。并購是給企業植入新DNA,很多企業看不見并購的浪潮和趨勢,看不起并購中董事會的安排、交易條款的談判等方面,同時,看不懂并購浪潮給業界生態帶來的諸多變化。“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導致了完全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讓自己的企業被時代所淘汰。”
謝威強調,并購交易的精髓在于對人性心理的掌控,“在恰當的時候把企業賣出合適的價格,對于一些企業而言也是一個選擇,如果把企業逼入絕境賣不出也發展不起來,這才是企業最困難的局面。”謝威說道,企業在并購中也常出現誤區,有些企業在產業并購中沒有太清晰明確的戰略和策略,對標的公司的選擇也沒有固定的標準,機會導向而沒有固定標準,“企業并購要有深思熟慮的戰略作為支撐。”
同時,謝威指出,并購核心是要買到自己合意的東西,一些公司不放棄低價交易的機會,忽視標的和交易是否符合戰略,經常出現見到價格忽略戰略,不是戰略導向而是便宜導向。“對價格要有價值判斷,同時要重共贏,產業并購就如投資,不能操之過急。”謝威強調,企業進行“投機性”并購與反周期并購時要多加注意,要對趨勢有前瞻性。
民營資本已成并購主力軍
對于并購市場長期趨勢,謝威有著自己的看法。謝威指出,從2013年到2015年中國并購總體趨勢上升,并購交易數量和金融呈現蓬勃發展之態。從并購交易的行業來看,金融類、工業類是并購的主體,在細分行業上,周期消費類、材料行業類、信息技術類行業呈現出一個集團狀態,而這些也將是未來主要的操作領域。
“不論是從國務院的鼓勵,還是證監會的鼓勵,企業并購重組的效率都有了提高,新興產業并購也在不斷增加,在新材料、新能源上不斷涌現出快速成長的企業,相關并購案例也越來越多。”謝威指出,民營上市企業憑借資本、技術、行業的優勢已經成為中國并購市場的一個主力軍,跨界并購也得到了遞增,“在國家走出去的戰略背景下,很多企業已經不滿足國內簡單并購,把并購觸角伸向了海外。”
同時,謝威指出,金融資本已經形成了主力,“金融資本在資本規模、資金效率,行業跨界、事業格局等各方面與產業資本是有區別的,它是行業資本很好的補充,像美國金融資本在并購中起到了主導作用,產業資本作為金融資本的補充。”
“如今企業更多的是通過借殼、整體上市、產業并購等戰略類型實現并購重組。”謝威對此進行了分析,借殼企業控制權發生變化,資產也發生百分百變化,是成本比較高的操作,借殼百分之百資金進入卻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控股權,剩下的控股權無償讓給所借殼公司其他中小股東,同時,借殼企業盈利要求高。
謝威認為,整體上市和借殼有相似之處,存在的一定關聯交易,相關的關聯股東把相關資產注入上市公司主體中,但兩者的區別是整體上市控制權不會發生變化, “但現如今的整體上市與以往國有企業變革內政整體上市有了質的變化,現在的整體上市本質上支撐了產業并購的邏輯。”同時,謝威表示,產業并購和前兩者重要的區別在于,經產業并購后的企業大小股東的利益是一致的,“良性產業的并購是可以實現雙方甚至多方共贏的局面。”
(記者_柯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