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長者 必固其根本
編者按:市域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推進福建省社會治理現代化,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是開創更高水平平安福建法治福建建設新局面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省各級各部門對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高度重視,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部署,廈門、福州、龍巖、漳州等4個第一批全國試點市蹄疾步穩、奮勇爭先,為新時代新福建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了堅實保障。今日起,“清朗天空”編輯部、福建法治報社、福建長安網共同推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創新示范典型”專欄,對全省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試點中涌現的第一批創新示范典型經驗進行集中宣傳報道,供各地互相學習借鑒。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國家治理的關鍵環節。
近年來,福州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主政福州期間擘畫的治理藍圖,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軍門社區時提出的“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的基層治理時代命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打造了一批以軍門社區、金斗社區、金洲社區、連輝社區等“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典型模式,為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提供了許多更接地氣和更加人性化的新實踐。
黨建引來活水
黨組織向最基層延伸
或在大街小巷巡邏,或在走街入戶宣傳——每天早晚,在鼓樓區軍門社區,社區居民總能看到穿著紅馬甲的黨員志愿者忙碌的身影。
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到軍門社區考察時作出的“三個如何”重要指示,軍門社區探索出了“13335”工作法。其中的“1”,就是一切堅持黨建引領,這條準則也始終貫穿著福州市的市域社會治理工作。如今的福州,黨組織正在向最基層延伸。
距離軍門社區2公里外的鼓樓區閩發西湖廣場小區,多年來,圍繞小區內停車場的收益歸屬問題,隨之而來的盜竊案件頻發、領里糾紛不斷等問題讓居民苦不堪言。
“我們是黨員,黨的宗旨就是要為人民服務,請大家相信我們!”2016年開始,以陳欣欣、羅祿華為首的幾個黨員居民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自發成立了閩發西湖廣場小區“紅色業委會”,建立起自治組織,小區黨支部還與西湖社區成立“兼合式”黨支部,小區管理水平大大提升。
而在臺江區,則依托“福州黨建超市”、街道社區“黨建聯盟”等平臺,組織引導在職黨員、小區黨員、離退休黨員按照“居民所需、黨員所長”的原則,主動為居民提供服務,帶動身邊居民共同融入小區治理中。
黨建引來活水,澆灌出平安幸福之花。如今,福州市健全完善“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總支—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的五級組織架構,形成了多層次的居民服務網絡,像閩發西湖廣場小區這樣的建制性或“兼合式”小區黨支部已有1600多個。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構建起了以鎮街主推創建、部門齊抓共管、社區黨建引領、群眾主動參與、多方聯動共建的新型平安共建格局。
居民廣泛參與
基層治理釋放新活力
家住臺江區蒼霞新城的張大爺記得八、九年前,蒼霞新城物業公司因經營不善、管理不當撤出,5個小區頓時陷入無序的癱瘓狀態。
沒有合適的物業公司接手,街道社區人手有限,誰來管,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難題。在多番探討之下,由8個社區居委會共同發起的蒼霞街道家園事務服務中心誕生了。
家園事務服務中心的管理團隊大多來自社區居委會的退休人員,不以營利為目的,同時成立了理事會、監事會。其中理事會負責決策,由熱心業主、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等擔任;監事會則起監督作用,由街道、社區及業主代表組成。
中心的民辦非企業組織屬性以及群眾的廣泛參與讓居民感到貼心與親近。目前,家園事務服務中心已在10個街道28個小區復制推廣,服務居民達9830戶,實現小區發案率、群眾投訴率“雙下降”,物業繳費率、糾紛調處率、群眾滿意率“三上升”, 有效破解“老舊小區管理”這一困擾臺江多年的問題。
而在鼓樓,不少小區則試水“參與式預算”微實事協商,構建“小區黨小組+物業公司+業委會+居民”共商共治機制,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協商格局。
2019年9月,鼓樓區東大社區東大路160號無物業小區,通過進行參與式預算微實事協商項目實現了大變臉——坑坑洼洼地路面變平整了,長滿青苔的圍墻變潔凈了,還安上了新的座椅和鐵門。
原來,在此之前的民情懇談活動中,社區工作人員了解到居民迫切希望自己的小區能修路、砌墻、購買新設施,“我們便將其列入社區參與式預算微實事項目。”東大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微實事項目也得到轄區內有關單位和居民的大力支持:轄區企業中建海峽集團組織全面翻修小區道路,轄區共建單位市城建設計研究院認領拆除危墻重砌,小區居民自籌資金安裝鐵門……
“主人翁”意識被喚醒,居民越來越廣泛地參與,每個人都在成為社區治理的主人,基層治理正釋放著新活力。
技防群防結合
社區平安精細又立體
“滿滿的安全感!”在倉山區雙湖社區居民李小姐和她的許多鄰居眼中,平安二字顯得尤為地立體與精細。
近年來,福州市在全省率先把“智慧社區”“平安智能小區”建設作為推進社區治理創新、增強公共服務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得益于此,2019年6月起,李小姐所居住的雙湖社區用上了對湖派出所打造的多場景應用智慧安防小區管理系統。
“小區治安防范實現可防可控。”對湖派出所民警蔡哲標介紹,該系統通過智能出入門、梯位門禁管理、車輛識別等功能,全面提升了小區安全性。
福州市委政法委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福州市把創建“平安小區”活動作為建設更高水平“平安福州”的重要舉措,旨在通過4年時間將95%以上小區建成“組織保障有力、公共秩序井然、社會治安良好、物防技防完備、防范機制健全、環境衛生整潔、物業服務規范”的“平安小區”。
更安全的社區環境,還源于更廣泛地群眾參與。晉安區茶園新苑小區位于福州市東北部火車站附近,因地理位置特殊,小區現有出租房千余戶、流動人口近4000人,加之該小區是安置房小區,宗族聚居導致鄰里間的小糾紛容易引發大規模的宗族矛盾。復雜的小區“區情”帶來的管理壓力不言而喻。
如何為小區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的服務?茶園新苑小區采取了黨員下沉一線齊共治的方式。
小區內的115名熱心黨員發揮起協調服務、先鋒模范的作用,他們既是治安巡邏員,也是矛盾調處員,還是信息搜集員,參與到社區的“微治理”中。今年疫情防控期間,黨員們穿上紅馬甲、戴上紅袖標,和社區民警和接到、社區干部一起站上了黨員先鋒崗,站到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線。
組織發動黨員,黨員帶動群眾,截至目前,福州市已成立“黨員突擊隊”“黨員志愿者服務隊”6299支,發動1.1萬個基層黨組織、29萬多名黨員直接到重點路段、居民小區等一線,啟動部門、鎮街、社區、網格、小區(樓盤)“5+N”聯動模式,構筑起“黨建+平安”的同心圓。
(福建法治報記者 林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