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中的臺江紅星河。
隨著新的一年到來,臺江區7條內河相繼脫去“黑臭帽”。這一新氣象,離不開黨委、政府,項目實施單位以及廣大群眾多方合力“寫”下的“治水經”。
“五三”做法提速征遷
在黑臭治理中,河道能否實現貫通和截污最為關鍵,而這又取決于沿河能否順利征遷騰地。2017年9月15日,原本遍布河岸的舊屋、龍舟房、廟宇等建筑已完成征遷,臺江區提前半個月,在全市率先完成了第一批水系治理征遷交地任務。
“我們創新運用了‘五三’做法,讓這件大家口中‘不可能的事’成為現實。”臺江區房管局副局長、主任科員周雯說,在水系征遷中,臺江區注重水系治理與補齊民生事業短板、提升百姓幸福指數、拓展城區發展空間的“三個結合”,發揮領導帶頭、黨員模范、組織堡壘的“三個作用”,建立五位一體、三會一報、一線考察的“三項機制”,突出與征遷群眾、相關單位、省市單位的“三維溝通”,加大輿論引導、攻堅克難、拆違拆地的“三個力度”,全區上下一條心,力往一處使。
家住亞峰里10號的翁先生所在片區,從動遷到搬遷僅花了半個月。他告訴記者:“雖然要征遷的消息來得很突然,但聽完各方的耐心解釋,我們明白了這是民生工程,很愿意配合。工作人員還讓我們有困難盡管提出,孤寡老人也得到了關照,令大家很感動。”
市水務集團臺江片項目負責人劉劍偉說:“在我參與建設工作的15年中,這次內河整治政府部門支持力度之大,是前所未見的。”由于現場施工截污管網布置需要,臺江區又新增第二批水系征遷項目,涉及達道河、瀛洲河、打鐵港河3條內河共155戶。目前,短短10天的簽約期,就達到94%的簽約率。
因河施策精準治污
臺江區共有11條河道納入福州市鼓臺中心區水系綜合治理PPP項目包,其中包括7條黑臭水體。項目實施單位福州北控鼓臺水環境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打通河道、清淤、截污、鋼壩、一體化設備建設,是消除黑臭要做的5項工作。最終通過鋼壩的控制,將閩江潮水“納”入內河,達到補水活水的目的。
各項工作的開展則“因河而異”。三捷河不同尋常的清淤方式一度讓周邊群眾不解:“怎么一開始就往水里丟石頭,這樣河不是更黑了嗎?”工作人員介紹,這招叫“拋石擠淤”。原來,清淤方式要根據每條河底的質地來選擇。
三捷河是淤泥質地的軟底,三通路至隆平路段的駁岸基礎薄弱,若是一味挖掘淤泥將造成駁岸坍塌。“我們先拋入塊石,使河床具有一定的承載力,再將擠出來的淤泥清走。”工作人員說,此后還有兩道工序。先填塞粒徑二三十厘米的碎石,再鋪設鵝卵石,達到景觀效果。據介紹,這也是一種生態河底,能夠保證河水中的物質交換。
黑臭河變身生態河
“河流凈了,生活美了。”家住三捷河附近的朱先生說,看著河水碧波蕩漾,心情也舒暢了。紅星河與光明港二支河在一棵榕樹旁交匯形成新景觀,瀛洲河不再讓路人掩鼻,此外還有打鐵港、大慶河(臺江段)、達道河也基本消除了黑臭。“拆除清淤圍堰的河道,如今進入了手‘術后康復期’。隨著水的流動,清淤效果將更加明顯。”劉劍偉說。
在治水前沿,工人們沒有停下攻堅的步伐。一到晚上工地上更“熱鬧”,隨著設備進進出出,一袋袋淤泥、一車車渣土被運走。“河道不黑不臭,只是初期目標。我們還要為了提升水質的長期目標繼續發力。”福州北控鼓臺水環境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說,內河在徹底治理后,水體將達到五類水,符合景觀水標準。
“癥狀在水中,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網。”工作人員表示,為了“根治”黑臭,就要實現岸上的永久截污。因此,每條內河還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疏通、修復、新建管線等工作。
管線的建設理念是“管不斷”。工作人員舉例,紅星河主要采取新建管線的方式。盡管河道兩側老舊房屋已經在此次水系征遷中拆除,沒有了排污口,但新建截污管,是為將來新的排污需求預留就近接口。
據悉,臺江內河將在5月完成永久截污和駁岸建設等工作,屆時昔日黑臭河將完成生態河的轉變。(福州日報記者 莫思予/文 鄭帥/攝 通訊員 林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