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此時,面對疫情影響,福州金魚不僅沒有減產滯銷,反而提早3個月售罄。又是春暖魚游時,福州金魚的銷售情況如何?日前,記者走進金魚之鄉閩侯,發現這里不僅金魚旺銷,連魚苗和魚卵也成了“香餑餑”。
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福州金魚總產值約8000萬元,與去年同比增加約60%。其中,成品魚產值7000多萬元,魚苗和魚卵產值超過1000萬元。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線上銷售占比70%,首次超過傳統批發銷售。
潘國誠在養殖場里打理種魚。記者 張笑雪 攝
魚苗“打包”賣
供銷雙贏擦亮金字招牌
在閩侯縣荊溪鎮關中村的潘氏觀賞魚養殖場銷售區,記者看到偌大的魚池里空空蕩蕩,只有少數幾尾金魚在悠閑游弋,現場也看不到前來觀魚購魚的客商。
“今年的成品魚基本賣斷貨了,現在主要是賣魚苗。”潘氏觀賞魚養殖場負責人潘國誠說,大部分客戶都是網上下單,這邊直接包裝發貨即可。
不遠處,養殖場工人正忙著篩選魚苗,這里的魚苗主要品種是蘭壽。“一個池子最初有1萬多尾魚苗,經過三次淘汰后只剩下兩三百尾。”潘國誠說,一尾精品蘭壽的培育往往是“萬里挑一”。
由于成品魚的斷貨,不少商家瞄上了還未長成的魚苗。為此,潘國誠想出了兩全其美的一招——魚苗“打包”賣。每池魚苗“一口價”,全部帶走只需數千元。要知道,目前一尾精品福州蘭壽價格高達數萬元,為何要將魚苗“賤賣”呢?
潘國誠對此自有打算。育出精品金魚,成功概率有限,況且魚苗的品相也會受環境影響存在變數,此外還要不斷投入生產成本。
“打包”出售魚苗,一方面可以節省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夠騰出魚池,為更有“潛力”的半成品金魚提供更大空間。
“有的買家等不及成品魚,直接買走魚苗。有的則是為了做直播,還有的是為了體驗將金魚從小養到大的過程。”潘國誠說,“打包”賣魚苗其實是一種供銷“雙贏”,既能降低養殖方成本,又能讓利買家,不斷擴大“福州金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擦亮“福州金魚”這塊金字招牌。
在潘國誠看來,福州金魚之所以出現今天這種供不應求的局面,除了生產和營銷的技巧,關鍵在于近年來福州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
“漁博會”上舉辦的金魚文化節、世界金魚大賽,“福州金魚神州行”、“福壽金魚迎春展”以及參加故宮金魚展……一系列活動為福州金魚的宣傳推廣提供了專業平臺,品牌效應不斷擴大。
匠心培育
保種育種打好種質基石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福州金魚和魚苗的旺銷,離不開過硬的養殖技術。
近年來,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技術中心持續進行技術幫扶,通過推廣“三段法”循環水養殖技術,為福州金魚苗生長和定型提供了科學養殖模式,極大地提高了福州金魚的養殖效率。同時,技術部門還對接引入院校與金魚養殖企業開展合作,對金魚病蟲害防治和基因技術進行探索。
除了蘭壽等高端名貴品種,珍珠、蝶尾、龍睛、水泡等福州金魚傳統品種也需要保護傳承。從2014年開始,閩侯南通春園鯉生態養殖場、閩清永杰魚天下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閩侯荊溪關中潘氏觀賞魚養殖場3家金魚養殖企業,開始承擔福州金魚種質資源保護任務,至今已成功保育了40多個傳統品種,為福州金魚的種質資源保護打下了堅實基礎。截至目前,已經通過保種金魚繁殖培育出“奶牛”“水墨”“虎紋”“玉兔”等10多個熱門品種,年產各類高端金魚3000多萬尾、年產值約6億元。
“金魚有著金玉滿堂、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州金魚承載的金魚文化將不斷發揚光大。”潘國誠對金魚產業的未來信心滿滿。
作為福州市金魚協會會長,下一步他計劃把金魚養殖場和鄉村旅游結合起來,興辦一批金魚飼料生產、配套產品研發生產等企業,打造一條富有活力的福州金魚全產業鏈。(福州日報記者 張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