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預計七八個臺風登陸或影響福州
4月1日起入汛,防汛指南請收好
連日降雨,閩江水位有所上升。
4月1日,福州進入汛期。今年福州市汛期有哪些特點?怎樣保障防汛安全?記者就此采訪了福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福州市氣象局、福州市應急管理局等部門。
福州4月1日進入汛期
根據《福建省防洪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每年4月1日至10月15日為全省汛期,意味著一年中降水量最大、最集中的時候到了。
記者從福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獲悉,福州從4月1日起進入汛期,汛期持續時間長。
汛期福州天氣如何?根據福州氣象部門最新預測,前汛期(4月~6月)福州總降水量500毫米~590毫米,略偏少;夏季(7月~9月)總降水量除閩清略偏少(380毫米~420毫米)外,其余大部偏多一兩成,總降水量為600毫米~800毫米。
氣溫方面,前汛期平均氣溫全市偏高 0.1℃~1℃,大部城區25℃~26℃,出現“五月寒”的可能性較小。夏季平均氣溫全市偏高1℃~2℃,大部城區29℃~31℃。大于等于37℃的高溫日數偏多。
臺風方面,預計今年登陸或影響福州的臺風有七八個,較常年(7個)正常至略多,臺風總體強度偏強。
扎實開展防汛備汛工作
當前,福州各級各部門立足于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結合福州市防汛工作實際,扎實開展2025年防汛備汛各項工作。
據福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工作人員介紹,在壓實責任方面,印發城區防內澇工作責任清單和汛前防內澇整治工作責任清單,確保重要區域、重點部位防澇責任落實到人。全市各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完成預案修訂上報工作,完善細化先期處置、現場指揮、轉移避險、自救互救等內容。組織各級各部門在本轄區和本行業開展汛前安全隱患問題自查自糾,全面排查整治風險隱患。
在應急保障能力方面,市級建立起以消防救援力量、28支市直行業專業救援隊伍為主力,18支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為補充,駐軍部隊為后援的應急救援體系,縣、鄉、村共組建3286支3.5萬人的搶險隊伍。目前,全市儲備有橡皮艇359艘、沖鋒舟157艘、移動排澇設備557臺、龍吸水67臺等各類物資裝備。
在業務培訓方面,舉辦2025年福州市防汛業務培訓班,全市各縣(市)區應急管理局分管領導、防汛業務骨干和鄉鎮(街道)分管領導共200余人參加。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防災減災“應急倉”的福州市應急綜合保障基地,已于今年初揭牌成立。基地承擔應急物資儲備與調撥、社會救援力量集結、應急技能培訓三大職能,儲備有64類應急物資,包括沖鋒舟、移動泵車、帳篷、折疊床等防汛、防火、救災三大類物資,并配備了先進的通訊和指揮設備,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響應和指揮。
救援人員從十八重溪救出被困者。受訪者供圖
汛期注意戶外安全
防災減災,重在預防。眼下春暖花開,涉水戶外運動升溫,戶外遇險事件時有發生:3月22日,3名男子在白云洞附近崖壁受困,3名男子在馬尾君山區域迷路被困;3月23日,兩名登山者被困福清一都鎮太坑山;3月24日,兩名男子被困閩侯十八重溪一帶;3月26日,一男子在閩侯上街嶺頭坪山林被困……
其中,十八重溪的救援難度較大。救援人員介紹,溯溪的危險性高于登山等戶外活動。十八重溪有24條支流,里面既有幽潭飛瀑,也有奇峰絕壁,溯溪難度、強度非常大。特別是在腹地線路(未開發區域)有不少崖壁,落差極大,溪谷內無信號,一遇大雨溪水就會暴漲,不適合一般驢友。
福建省登山協會山地救援隊提醒:馬尾康坂溪、白眉水庫、芙蓉溪、十八重溪腹地、大青坑等戶外溯溪線路風險較高,市民不要輕易前往,建議選擇鼓山、鼓嶺、磨溪、白云洞等休閑線路。
提前掌握自救方法
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是各級政府和百姓防御災害的重要信息。
目前,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覆蓋率逐年提高,市民可以通過傳統媒體、新媒體等渠道獲取。氣象專家介紹,氣象部門通過電視、廣播、官方網站、氣象LED顯示屏、微博和微信等各種渠道,向公眾發布天氣預報和預警服務產品。市民可以下載“知天氣”App,或關注“福州天氣在線”“福州預警發布”微信公眾號,或在閩政通、e福州上搜索“氣象服務”模塊,以及撥打12379聲訊電話詢問來獲取天氣預報、天氣實況、雷達回波和臺風動態等氣象信息。
氣象部門提醒:前汛期可能出現持續性強降水過程,請注意防范持續性強降水引發的山洪、泥石流、城市內澇等次生災害。
那么,碰到山洪或溺水等情況,如何防范與自救呢?
應急管理部門提醒:山洪前兆現象包括溪溝的流水非常渾濁,山上樹木發出沙沙的擾亂聲,深谷或溝內傳來類似火車的轟鳴聲或悶雷聲,能聞到異常臭味或聽到動物的嘶叫等。遭遇山洪,市民要選擇就近的安全線路沿山坡橫向跑開,不要順山坡往下或沿山谷出口往下游跑;如果多人被困洪水中,要選擇縱隊的隊形,一個人正面承受洪水沖擊力,其他人在后面給予支撐,不要選擇手拉手的橫向隊形。
市民如果遇到溺水,可根據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訓練中心指引,采取“救生五步法”。
叫:如果發現有人溺水,千萬不要貿然跳到水中施救,要立即高聲呼救以獲得幫助,并撥打電話報警。
伸:近距離救援時,可以將皮帶、樹枝、毛巾、竹竿等伸給溺水者,把他拉上岸。為了避免刺傷溺水者,伸出工具時要從側面移動。
拋:遠距離救援時,可以采用拋擲法進行救援,用繩索把溺水者拉上岸,或者把空的礦泉水瓶、塑料桶、救生圈、木板等拋向溺水者,幫助溺水者借物漂浮在水面上,等待救援。
劃:如果現場有小船、竹筏等,受過必要訓練的專業救援人員可使用工具劃向溺水者,要從側面接近,并從船尾把溺水者拉上船。
游:需要經過專業救援訓練方可下水救人;等待救援者需保持冷靜,不拼命掙扎,聽從救援者指揮。(記者 林舒穎 鄭瑞洋 通訊員 程凡真 李楠 陳思思 林樹勛/文 記者 包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