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市公司中報扎堆亮相。在經濟步入新常態、增速趨緩的 大背景下,股市中報整體略顯“憂傷”,負增長甚至大踏步后退成為不少上市公司不得不面對的“中報之殤”。
然而,閩西環保行業兩大巨頭龍凈環保、龍馬環衛卻分別以今年上半年29.3億元、10.18億元的營業收入,逆勢保持了18.78%和33.92%的同比增長,成為我省上市公司2016年中報當中最大的亮點之一。而更令人振奮的是,這樣的增長竟是在今年上半年國內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率為-10.45%的大環境下完成的。
記者認為,以龍凈、龍馬為代表的閩西環保產業之所以能夠逆勢上揚,最根本的動因在于“創新”二字:既有科技層面的創新,更有發展戰略層面的創新。
作為全省環保產業集中度最高的區域之一,目前,龍巖擁有龍凈環保、龍馬環衛、龍湖環保等近50家環保企業,年產值共約150億元。究其歷史,閩西環保產業是隨著龍巖這個曾經以生產煤炭、水泥著稱的資源型城市的環境污染治理歷程而產生并逐步成長起來。如今,當初“每人每年吃掉一塊磚”的嚴重污染已成為歷史,生態優勢成為閩西的最大優勢,閩西環保產業也面臨著十分迫切的轉型之困:在產能過剩已經成為眼下絕大多數行業關鍵詞的背景下,競爭殘酷、利潤下降等濁浪同樣襲向環保產業。如何殺出一條血路,考驗著走過幾十年風風雨雨的閩西環保產業。
值得欣喜的是,閩西不少環保龍頭企業都選擇了以創新作為突破口:無論是龍凈環保通過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搶得超低排放除塵設備市場先機,還是龍馬環衛力推“環衛裝備制造+環衛產業服務”的協同發展戰略,硬是闖出了企業的發展空間等等,這些成效歸根到底都來自于供給側改革環境下主動而有效的創新。同時,來自
政府層面的潛在創新動能逐漸顯山露水。去年5月8日,國家空氣污染治理設備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龍巖掛牌成立,這是全國首個空氣污染治理設備國家質檢中心,是一個集檢驗基地、科研基地、服務基地、標準制修訂基地于一體的研究型技術平臺,也是一個跨企業、跨區域、利用率更高的公共平臺,對于當地環保產業的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意義重大。
當然,也應該看到,雖然云集了一大批業內頂尖企業,但閩西環保產業整體還存在著體量偏小、低端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問題。從體量上來講,以同為業內龍頭的龍凈環保和紫金礦業為例,去年,前者營業收入73.91億元,而后者營業收入達745.56億元。雖然龍凈環保保持了22%的營收增長、發展勢頭強勁,但相對偏小的體量對于當地財政、就業以及整個所在產業的拉動與紫金礦業相形見絀。由此可見,龍頭的相對羸弱影響了整個閩西環保產業的騰飛。不僅如此,低端同質化競爭的問題依然嚴重。僅龍馬環衛的主營業務環保機械生產,在龍巖就有近10家企業的產品類同。兄弟鬩墻導致產品技術含量無法有效提高、行業門檻越來越低的惡性循環,行業整體利潤率下降之勢越發明顯。雖然當地政府引導企業抱團取暖、攜手發展,但徹底突圍仍有待進一步努力。
對此,閩西區域經濟發展研究會常務理事蔡立雄副教授認為,環保產業是龍巖的傳統優勢產業之一,經過幾十年發展,在技術、人才、市場占有率、創新體系支撐、產業集聚效應等方面都具有比較雄厚的基礎。但受整體市場環境的影響,環保產業也面臨著產能結構性過剩、低層次競爭比較激烈等問題。今后突圍的思路除了提高科技含量以及開發基于“互聯網+”的智能控制等的新產品之外,從宏觀層面來說,通過創新發展“制造業+”是根本所在。所謂的“制造業+”,就是像龍馬環衛這樣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以在業內繼續領跑的制造業為基礎,衍生出服務業等產業,用自己制造的產品衍生出新興的、發展潛力更大、市場容量更廣的服務業,甚至可以根據服務業的裝備需求大小,來實現環保裝備制造業的訂單式生產,這就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制造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閩西環保產業發展的空間將呈現幾何級增長,做到年產值500億元級甚至千億元級完全有可能。
既然找準了創新這個方向且已初見成效,我們有理由對閩西環保產業的未來表示審慎的樂觀。(福建日報記者 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