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結婚第二天,丈夫便報名參加了紅軍,從此杳無音信。而新婚的妻子,一直坐在自家的門檻上等,這一等,幾近三十年。1963年,妻子收到了丈夫的烈士證書,她含淚在距家50米的地方,為丈夫修了一座衣冠冢,里面埋著的是她每年親手為丈夫做的鞋子和衣服。
這是龍巖市長汀縣紅軍戰士鐘奮然和妻子賴二妹的故事。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閩西有十萬兒女參加紅軍,先后建立了5個軍的紅軍部隊。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分別從長汀、寧化、瑞金、于都等地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其中,閩西有2.6萬兒女參加長征,為長征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日前,海都記者再次踏上閩西紅土地,重聽80多年前“十送紅軍”的感人故事。
鐘開衍在父親的衣冠冢前祭拜
等了近30年 門檻都坐凹了
鐘開衍,今年82歲,是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人。日前,海都記者來到他家,見到了這位烈士的遺腹子。
鐘開衍告訴海都記者,他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鐘奮然,有關父親的一切故事,都是母親賴二妹和村里的長輩告訴他的。
1934年,父親鐘奮然、大伯和大伯的兩個兒子,一起報名參加了紅軍。走的時候,是父親和母親結婚的第二天,“父親當紅軍時才20歲,母親是我們家的童養媳,父親比母親大1~2歲,忠厚老實,兩人從小感情便很好。”鐘開衍說,當時大伯是當地蘇維埃政府的一個干部,在大伯的帶領下,一家4個男人全部去當了紅軍。
“郎當紅軍莫念家,專心革命走天涯;十年八載不算久,打倒反動再回來……”鐘開衍說,當時,長汀一帶流傳著這樣的山歌,而父親等四位親人這一走,全都沒有回來。
鐘開衍告訴海都記者,父親走后十個月,母親生下了自己,因父母親之間的感情很深,母親從未想過改嫁,她一邊砍柴、種地養活他,一邊苦苦盼著父親歸來,“自打我懂事起,經常看到母親晚上一個人坐在家里的門檻上,眼巴巴地望著家門口,有時候會偷偷抹淚,她是在等我父親回來。”
同村不少年長的村民記得賴二妹呆坐門檻的場景,“她家的門檻都被老人坐得凹進去了。”
年年做鞋服 最終埋進衣冠冢
解放后,當年參加紅軍的同村村民回來告訴賴二妹,“鐘奮然已經回不來了,你不要再等了。”鐘開衍說,母親很固執,根本就不愿意相信,直到1963年收到了父親的烈士證書。
自從丈夫當紅軍后,賴二妹一直按客家媳婦的風俗習慣,每年為丈夫做一雙鞋子和一身衣服,等到1963年,她不知不覺已經做了近30雙鞋子和30身衣服。
鐘開衍回憶,收到烈士證書后,母親終于相信了丈夫已犧牲的現實,她含淚在家門口對面約50米的地方,為丈夫修了一座衣冠冢,里面放著的正是這些衣服和鞋子。母親帶著他跪在父親的墳前說,“然哥,你走了那么多年,現在,我已經把你的兒子養大了。”
遺骸無處尋 紅軍故事感動眾人
南山鎮當地的文史研究專家鐘鳴告訴海都記者,收到鐘奮然犧牲的確切消息后,賴二妹還帶著兒子到處尋找烈士的遺骸,但到現在都沒有結果。
鐘開衍說,每年的清明、中秋,他都帶著兒孫去祭拜父母等長輩,“如果母親(78歲時去世)還活著,今年是105歲。”
鐘鳴告訴記者,今年,國內有不少的媒體記者、游客在當地采訪尋找當年的紅色故事,不少人聽到“鐘奮然和賴二妹的故事”后,感動不已。(記者周德慶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