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太姥山鎮(原為秦嶼鎮,于2011年10月更名為太姥山鎮)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首批發展與改革試點城鎮。太姥山鎮開始先行一步、攻堅克難,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小城鎮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2010年,太姥山鎮被確定為福建省綜合改革建設試點小城鎮,又一次迎來了發展“曙光”。該鎮抓住試點配套政策,結合高速鐵路開通、重點項目落地等機遇,完成了城鎮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編制,著力構建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海旅游“仙都名鎮”。
2014年,太姥山鎮被福建省委、省政府確定為“鎮級小城市”培育試點。此次試點,不僅在于夯實基礎,更在于探索特色化發展新路子。自此,該鎮圍繞“旅游立市、新型模式”的試點主題,著眼大旅游、大產業、大發展,整合資源優勢,協調推進景區、園區、鎮區的融合發展……
穿越時光,太姥山干部群眾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為仙都名鎮描繪出一幅魅力畫卷。
優化環境 營造安居家園
漫步在太姥山旅游步行街,兩旁古典式建筑風格讓人眼前一亮。步行街占地20畝,通過老街、老廠房改造,建成以展示、銷售旅游特色紀念品、土特產、精品小吃等旅游產品為主的休閑步行一條街。
城鎮化發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落腳點,便是宜居。
“時代變化了,條件改善了,我們太姥山鎮OK了。”望著林立的商鋪、如織的行人,金麟街老居民王懷利不由發出感慨。
在王懷利的記憶里,“三落后”因素曾制約著小鎮的發展。“交通落后、農業落后、工業落后。”改革開放前,由于交通不便,鎮上物資多靠人工肩挑手提或者板車拉運。遇到暴雨或臺風天,雨水、污水加上倒灌的海水,整條主街污水橫流,積水深處可及腰,給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如何破題?“民生項目”“實事工程”成為關鍵。近年來,圍繞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部署,太姥山鎮重點實施交通、市政等民生工程,不斷提升城鎮發展承載力。通過加快供水、供電、燃氣等市政設施建設,尤其是推進城鎮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垃圾收集和轉運設施建設,實現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堅持打通“斷頭路”,總投資1.75億元的975縣道集散中心段拓寬、新八都橋拓寬、海山大道、水井頭三期路網、秦川大道“白改黑”等一批路橋項目加快實施,逐步實現城鎮環城路網體系。
同時,該鎮堅持“凈化、亮化、綠化”三化同步,繼續推行舊城區和公路沿線12個村衛生清潔社會化運作,加強鎮村環境綜合整治;以秦川大道、洋太公路公共綠地為紐帶,以道路的附屬綠地為基礎,建地增綠、建園擴綠,構建點、線、面相銜接的綠色格局;遵循“簡約大方”原則,鎮區及周邊所有街道燈飾亮化實現全覆蓋。為突出“人性化”,提升群眾生活質量,該鎮還對洋里溪、吉溪兩個自然水域進行綜合整治,沿岸建設親水平臺、休閑棧道、步行慢道等,縱貫城鎮中心的水系景觀及休閑帶逐漸形成。
“今昔對比‘兩重天’。現在環境美了,生活好了,幸福感強了。”如今,王懷利每天早晚都和老伙計們相約到虎頭山公園散步、聊天話家常。這個曾經煤渣堆棄、雜草叢生、污水橫流的荒草地,在2014年經改造后舊貌換新顏——公園休閑區域不斷拓展,目前公園入口展示區占地面積43畝,廣場面積6千平方米,綠化面積2.3萬平方米。忙碌了一整天的居民喜歡到這里休閑放松,歡聲笑語飄蕩在綠樹鮮花中,幸福和滿足寫在一張張笑臉上。
強化服務 構建樂業名鎮
這些天,福鼎市廈聯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鼎金有些忙碌。為了爭取讓100臺機器人機械手早日投放生產線,他與廠家的“電話煲”幾乎沒有停過。
“有了改革開放,才有出路。”從福鼎鎖廠的學徒到抽屜鎖家庭作坊主,從全球500強開關鎖業合伙人到跨界生產汽車天窗、微型馬達,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陳鼎金的企業版圖不斷擴軍增容,發展之路越走越寬。而吸引他在此落地生根并枝繁葉茂的,是太姥山鎮獨具的區位、交通、資源、政策、服務等宜業之勢,有可為、大作為。
推進城鎮建設,離不開產業支撐。為此,太姥山鎮貫徹落實福鼎市委、市政府“實施工業升級工程”,全力“興產業、增實效”,努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來棲。太姥山鎮從完善園區配套著手,持續提升園區道路、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配套水平,保障入園企業員工吃穿住行、娛樂購物、就醫就學等實際需要,為企業發展解決“后顧之憂”;開展園區閑置低效企業清退工作,處置一批閑置低效企業,有效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和未使用用地,通過“騰籠換鳥”為發展“變”出更大空間;全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進一步做大做強機械、光學眼鏡、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完成洋里、下尾、橫塘片區石板材廠關停,力促石板材產業轉型升級。
在完善“硬環境”的同時,太姥山鎮還著力提升“軟環境”,用熱情、周到的服務,致力營造宜業環境。
提高企業幫扶力度,做好惠企政策宣傳和落實工作,從產業引導、市場拓展、用地保障、產能兼并重組等方面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困難。同時,堅決打好防范金融風險攻堅戰,針對個別企業存在的金融風險,協助做好轉貸增貸及控新化舊工作。
在政策、資源、人才、技術、資金和信息的集聚帶動作用下,太姥山鎮逐漸挺起了強鎮富鎮的工業“脊梁”。目前,太姥山鎮僅水井頭工業園區就有19家規上企業,產值過億元企業4家,服裝針織、機械配件、光學眼鏡、食品加工等主導產業多足鼎立的格局已形成。
在《人民日報》近期發布的2018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榜單上,福鼎太姥山鎮榜上有名(排名在353位),這是該鎮連續第3年入圍“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也是寧德市唯一獲評的鄉鎮。這次福建省共有51個鄉鎮入榜,太姥山鎮位居第23位。
提升品質 打造宜游之境
海風起,朵云升,冬意興,天光云影的徘徊中,遇見牛郎崗。
初冬時節的牛郎崗海濱景區,總投資2.3億元的景區提升建設項目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該項目旨在建成以牛郎崗景區為核心,以海濱景觀建設為基礎, 以婚紗攝影基地為依托,配套以濱海觀光、海上運動、濱海露營、房車營地、度假休閑、海鮮美食等,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東海唯一、輻射全國的綜合休閑度假4A級景區。
“牛郎崗原來叫牛欄崗,傳說中是太白金星栓牛的地方。”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這片海灘滿眼皆是木麻黃,通往外界的是一條寬50至60公分的小山路,村民靠討海為生。1995年,景區開發,配套設施相繼建成。2000年,景區開業的時候路已經變成4米寬的等級公路了。經過多年的提升改造,目前景區路寬12米、停車場增加到2個,面積擴大至原來的5倍。曾經的小漁村有了大變化。
坐擁豐富的山海旅游資源,太姥山鎮著眼大旅游、大產業、大發展,整合資源優勢,協調推進景區、園區、鎮區融合發展,構建轄區“大太姥”旅游格局。按照“全域化景區”理念,開展全鎮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修編,牛郎崗濱海旅游詳規、山海旅游規劃、鄉村旅游規劃等編制。隨著太姥山“海上仙都”品牌美譽度提升,轄區在空間布局上以生態和文化融合為核心,串線崳山島和東星島,開發“全景環線—精品線路—集群景點”三位一體的旅游產品。
集游客集散、停車、游覽、購物、餐飲等功能于一體的福鼎市太姥山旅游集散中心投入使用;寬闊的道路干凈整潔,沿街裝點著美觀的樹木花卉,街道上布滿了鱗次櫛比的商鋪;旅游廁所、停車場、星級旅游飯店、旅游車隊等配套設施日漸完善……在太姥山鎮,不斷拓寬旅游服務領域,使得吃、住、行、游、購、娛等各類旅游經濟業態應有盡有。目前,全鎮共有商業銀行5家共7個網點,大型超市3家、知名連鎖酒店2家、中小賓館40多家、專業旅行社6家、旅游專賣店16家,旅游綜合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去年該鎮旅游總收入近10億元。太姥山鎮逐步邁入全域旅游新時代,綠水青山好風光盡顯。
令人更為欣喜的是,該鎮把鄉村振興與全域旅游、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著力提升城鄉發展品質——
打造美麗鄉村新面貌。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3年計劃,大力實施危房改造、舊村復墾、農村電網改造,鐵路沿線環境整治,大力推進“廁所革命”,打造975縣道沿線美麗鄉村示范帶,提升瀲城、財堡、方家山等村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完善牛郎崗、日澳等美麗鄉村示范點建設。以美麗鄉村為平臺,果蔬采摘、白茶養生、水鄉漁村等休閑農業示范園和田園綜合體不斷涌現,為鄉村振興、農業發展提供新動能。
櫛風沐雨秉初心,砥礪奮進謀新篇。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太姥山鎮城鎮面貌煥然一新、人居環境日益提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2017年,全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0.52億元,同比增長6.53%,其中19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4.36億元,農業產值8.16億元;財政總收入1.85億元,同比增長22.52%;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51元,同比增長8.91%,并在福鼎市率先完成脫貧“摘帽”任務,實現了“十三五”規劃的良好開局。
發展并未止步,發展仍在繼續。藍圖已經繪就,太姥山鎮未來發展可期可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