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市創新農民工崗前維權教育機制
——讓農民工“薪”中有數
“上班第一天,你們就要知道工程項目的維權告示牌在哪里,以及項目經理和勞資專管員的姓名和電話。”10月8日,在寧德市醫院遷建(三期)工程項目工地,一場特殊的崗前維權培訓正在進行。工程項目部有關人員給新進場的工人上課,確保他們學習到有用的維權知識。
長期以來,我市高度重視農民工被欠薪問題,在防治欠薪上做了一系列積極創新和探索,成效走在全省前列。但是,近年來,市人社局在處理欠薪投訴過程中發現,部分農民工依法維權意識和能力不高,導致自身工資權益未能得到及時維護。
為更好保障農民工工資報酬權益,今年,市人社局立足于農民工群體,以提高維權能力為重點,實行前置化工作機制,創新建立了農民工崗前維權教育機制。
我市明確規定,凡是發改、房建市政、交通運輸、水利、通信、供電等領域在建工程項目新招用農民工必須接受崗前維權教育,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象全覆蓋。為不影響農民工工作時間,我市規定在農民工實名制信息登記完畢后、進入項目施工現場前,在建工程項目施工總承包單位須負責組織實施崗前維權教育,結合實際采取集中教育、一對一教育等方式進行。
“崗前維權教育讓我們在進入項目,在被拖欠工資前,就知道了簽訂勞動合同、實名制考勤打卡的重要性,知道了如果被拖欠工資要怎么維權,更好保護自己的權益。”項目裝修班組工人劉洪說。
崗前維權教育培訓什么?據市人社局副局長林成增介紹,培訓主要突出農民工簽訂合同前、進場施工期間、退場時的注意事項,通過一張“維權路線圖”簡要告知農民工維權方式和流程,既將欠薪風險提醒前置,又讓農民工清楚如何依法維權,有效增強農民工依法維權能力。
為確保教育工作落實到位,市人社部門、行業主管部門還結合日常檢查工作,通過欠薪電話風險排查、現場訪談等形式,對在建工程項目農民工崗前維權教育情況進行檢查。對不落實崗前維權教育工作,或落實不到位的,市人社部門和主管部門還會將其列入施工企業合同履約行為評價進行扣分。
“農民工崗前維權教育,提前讓農民工清楚知曉企業用工法定責任、簽訂勞動合同、走實名制通道、保存證據、熟悉維權渠道等,不僅提高了農民工的維權意識和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農民工成為除人社部門、行業主管部門之外,監督企業落實工資支付保障制度的另一股力量,對推動在建工程項目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具有促進作用,有利于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福建省二建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寧德市醫院遷建(三期)工程項目經理陳永信說。
據統計,目前,我市農民工崗前維權教育已累計覆蓋391個項目,基本實現了在建工程項目全覆蓋。因實踐成效較好,該項機制還被納入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根治欠薪工作全鏈條防控機制的十三條措施》,作為全鏈條防控機制的十三條措施之一——“加強勞動用工管理”的重要內容,在全省推廣實施。(閩東日報記者 張文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