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旅游路 帶動沿線富
——霞浦海尾“東海一號”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5月12日,周末一大早,霞浦縣長春鎮海尾自然村村民雷雪英開著三輪車,前往家門口的“東海一號”景點擺攤。
與一般愁銷的攤販不一樣,雷雪英不怕東西賣不出去。因為她所在的“東海一號”風景觀光道是近年霞浦縣旅游的熱門景點,每逢節假日,游客聚集,是個做買賣的好地方。
“自從‘東海一號’開通以后,我們一家三口在這擺了三個攤位,賣起了海蠣餅、烤魷魚和鮮榨橙汁,客流量多時一天營業額能有上萬元呢。”說起如今的旅游收入賬,雷雪英很是滿意。用她的話來說,這是利用家門口的旅游資源,不用辛勞出海捕魚就有收入,真真切切享受到了旅游發展帶來的“紅利”。
足不出戶,家門口支起小吃攤就能就地“攬金”,對海尾村不少村民而言,這在以前簡直不可想象。
“過去海尾村因地處偏僻,常被人稱為‘海尾角’,不少家庭都不愿將女兒嫁到我們村,年輕人娶不到老婆只能紛紛往外走。”對于村子曾經的尷尬境地,雷雪英至今印象深刻,“交通是我們村發展的主要短板,過去路不好走,外面的車不愿意進來,海上捕回來的魚貨也無法運出去賣,最后只能低價銷售。”
2020年,霞浦縣東沖半島“東海1號”風景觀光道開工建設,作為霞浦“四好農村路”規劃建設的重要公路,“東海1號”連接起高羅、海尾、大京、小京、下尾島等重要風景區和旅游度假區,并途經12個村莊。
地處“東海一號”沿線的海尾村,村民生活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通以后,大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雷雪英說,這幾年,許多在外打工的鄉親們回來了,大伙兒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姜瑜是土生土長的海尾村村民,和村里大多數人一樣,因家鄉貧困落后,早年選擇外出發展。隨著“東海一號”的建成,姜瑜看到了家鄉發展旅游的商機,回鄉將自家老宅改造成了特色民宿,并取名“海名薇”,每逢旅游旺季時,常常一房難求。
為了讓顧客享受更周到的服務,姜瑜選擇將民宿交由專業團隊經營。“民宿投資很大、回報期卻很長,如果缺少經驗,很容易虧損,有了專業團隊加入,民宿才能越辦越好,越走越遠。”姜瑜說,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民宿預定爆滿。
“現在村里的民房越來越值錢了,每天都有人來咨詢問價,想要購買改建成民宿、咖啡屋。與過去相比,房價漲了近20倍,曾經無人問津的民居現在成了人人爭搶的‘香餑餑’。”姜瑜樂呵呵地說,“目前,村里已經開辦了5家民宿、3家農家樂,在建的民宿還有10家。屆時,村里的住宿、用餐等服務水平都會進一步提高。”
綿延千里的旅游公路,不僅串起沿線一路好風景,也讓沿途村民腰包越來越鼓,還吸引不少外出的年輕人返鄉創業,“90后”姜宗強就是其中之一。
2021年,常年在外工作漂泊的姜宗強在看到“東海一號”建設的消息后,毅然決定辭職回鄉干起直播,“叫賣”家鄉風景。
“我的家鄉海尾村有一處像迪拜塔一樣高聳的海蝕石柱,落潮后總能看到,從小就想著能將家鄉美景宣傳出去,但無奈地處偏遠,一直鮮有游客前來。”姜宗強感慨道,“東海一號”的開通重新點燃了他兒時的夢想,第一時間回鄉開設自媒體賬號,拍攝家鄉美景,并迅速在短視頻平臺走紅。
“目前,我的抖音賬號粉絲量已達30萬,不少粉絲在看到視頻里的美景后,紛紛從全國各地趕來游玩。”言語間,姜宗強滿是自豪。
隨著到村內旅游的游客越來越多,姜宗強又“化身”旅行顧問,為游客定制旅游路線,同時,發揮自身特長,充當起攝影師,指導游客在最佳拍攝機位打卡拍照。
“現在,年輕人回村創業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了,賣農特產品、開民宿、作旅行顧問,不同年齡段的人都能在村里找到屬于自己的‘致富門’。”姜宗強表示,曾經海尾村是處在“大海之尾”的落后村莊,一條旅游觀光道的開通徹底改變了這里的面貌。如今,再次提起海尾村,人們總會眼前一亮充滿向往。(閩東日報記者 吳枋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