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縣萬畝茶園郁郁蔥蔥。(松溪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閩浙交界的一座千年古邑,因古代鑄劍鼻祖歐冶子鑄就“湛盧劍”而名揚天下。
依偎在湛盧山下,松溪如一條玉帶,環繞城邊,滋養鄉親。正可謂“明月松間照,風靜聽溪流”。
這個人口只有十來萬的山區縣,因古時河岸喬松參天,有“百里松蔭蔽長溪”之稱,故名松溪。曾經,經濟建設不溫不火、社會發展不快不慢。優越的資源稟賦造就了當地人的淳樸熱情,也孕育了與世無爭、小富即安的性格特征。
然而,今日之松溪“小步快跑”。連續多年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南平前列、“一根絲”牽出百億產業鏈、居民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
“湛盧”鋒芒乍現。湛盧“鋒”從何出?
從古至今賡續
在傳承中守正創新
一朝春雨過,萬物皆清明。
正值新蔗抽節,松溪縣鄭墩鎮萬前村,往來的人們絡繹不絕。漫步蔗海,細嗅清甜,仿佛與300年的甜蜜傳奇撞個滿懷。
萬前村是百年蔗之鄉,百年蔗核心保護區就坐落于此。這片植于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的甘蔗林,迄今連種300年,擁有世界上宿根壽命最長的甘蔗。2021年11月,松溪竹蔗栽培系統成功入選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當地人告訴記者,松溪河兩岸原為砂質土壤,水土易流失,先民將竹蔗種植到河流沿岸及沙地中。隨著竹蔗地下走莖及根系生長,形成龐大發達的根系網絡,有效加固根際土壤,控制水土流失,維護河岸穩定,構成了“河岸沙地植蔗、蔗根固土、土厚促蔗、蔗桿制糖、桿渣還田”的生態循環系統。
守著老祖宗留下的寶貝,當地強化科技賦能,持續進行百年蔗功能性食品、藥品等精深加工研究,進一步延伸百年蔗產業鏈。同時,縣里推出百年蔗白皮書,從歷史和現實、文化和科技等角度進行系統梳理,提升百年蔗知名度,全力推進百年蔗產業化。
如今,松溪全縣百年蔗種植面積已達2000余畝。農文旅融合紅紅火火,萬前村著力打造“幸福從蔗里開始”主題公園,舉辦開鐮節等文化活動,讓傳統“蔗文化”煥發生機的同時,有效拓展了鄉村旅游新鏈條。通過成立合作社,引導村民入股,萬前村人均收入連年遞增。
一片百年蔗,既提升了松溪河沿岸生態系統穩定性,也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
豈止百年,更有千年的守望。歐冶子肯定料不到,“湛盧劍”的鑄造技藝,能在2000多年后的松溪,以另外一種姿態融入現代生活。
鑄造技藝可上溯至春秋時期的“湛盧”,一直是“中國寶劍之鄉”松溪的一張名片。20世紀80年代,松溪成立湛盧寶劍廠,鑄劍大師楊宗文擔任首任廠長。寶劍廠整合、挖掘民間傳統鑄劍古法,并輔以現代工藝,復原生產寶劍,湛盧鑄造技藝重新回歸大眾視野。
2011年,湛盧鑄造技藝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古老的非遺技藝,如何更好傳承,并融入現代生活?作為重要產茶區,松溪漫山的茶園和傳統的飲茶習慣,讓湛盧鑄造技藝的“魂”,找到了現代的“形”。
在松溪縣文化廣場的“松溪茶刀”店內,陳列著多種款式的小茶刀,有“行云流水”,也有“梅蘭竹菊”。
這些茶刀,用來撬取緊壓的茶餅。茶刀雖小,卻承載著湛盧鑄造技藝的基因。
楊宗文的弟子、非遺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葉向春告訴記者,這些茶刀以百煉鋼為材質,經反復折疊、旋紋、扭轉鍛打、淬火等12道純手工工序鍛造而成,保留了特有的質感和觸摸感。“有別于流水線的產品,松溪茶刀采用純手工鍛制,既有實用性,又有觀賞和收藏價值,深受市場青睞。”葉向春說,近年來,在松溪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松溪茶刀”在廈門“9·8”投洽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香港國際茶文化博覽會等大型展會上亮相,被德國紅點設計獎官方網站相中,產品走出國門。
如今,“松溪茶刀”成功注冊了地理標志商標,成為湛盧鑄造技藝衍生打造的最知名的文創產品。
從內向外拓展
在破繭中銳意進取
從“一根絲”成長,發展成“一條鏈”。從“一片葉”出海,成就“滿園春”。
拼經濟,雖然沒有贏在起跑線,但松溪打出組合拳:“引進來”增強內生動力,“走出去”拓展發展空間,潛力和后勁穩步提升。
人勤春早。蛇年春節后第二個工作日,松溪縣企業家大會暨重大項目推進會召開。政企代表齊聚一堂,探索合作的新領域、新模式和新未來。福建閩松纖維科技有限公司,這家2024年成長為納稅超千萬元的企業,獲得了福建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榮譽稱號。總經理柳興旺說,得益于政策支持,公司穩步向前。“未來,我們將圍繞滌綸纖維‘一根絲’,在產品、生產工藝、市場、商業模式上大膽創新,為松溪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綠色低碳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閩松纖維是生產再生滌綸短纖的國內龍頭企業,于2019年從江蘇引進。2020年落地松溪后,成為我省首家廢舊紡織品再生滌綸短纖生產企業,產值由2021年的0.68億元增至2024年的2.5億元。
近年來,松溪把握國家政策機遇,根據市場需求和區位優勢,錨定“未利用滌綸紡織品循環利用”為主攻方向,成立新紡專班,為“一根絲”產業發展提供一系列支持保障。
閩松纖維成功落地并投產,為松溪引進更多新型輕紡企業提供了契機。2023年,通過以商招商方式,成功引進福建常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松新材料項目總投資11億元,計劃建成8條滌綸纖維生產線,目前部分生產線已陸續建成投產。
“我們公司擁有國內首創的滌綸短纖加工技術,突破傳統生產工藝的局限,每噸可節約成本500元以上。項目全部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產滌綸纖維26萬噸,年產值超13億元。”常松新材料總經理周益民說。
“一根絲”不斷延鏈生長。在“鏈主”企業常松新材料的帶動下,開封婁澄萬康新材料、杰杰PET切片、佳利綸紡織、緯綸盛世纖維等項目正有序對接落地松溪。2024年,這條產業鏈對松溪貢獻產值11.3億元,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30.8%。
春潮澎湃,基建繁忙。松溪縣三和循環經濟產業園標準化廠房施工現場,主體建筑竣工在即。再過兩個月,這個總投資5億元、總用地265畝的標準化廠房將交付使用。“屆時,多家新型輕紡企業將入駐,預計產值超40億元。二期項目建成,產值可達120億元,將成為全國最大的再生滌綸短纖生產基地。”松溪縣委書記張行書充滿信心地說,“一根絲”串起“一條鏈”,必將助力松溪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產業鏈勢頭強勁,“生態飯”越吃越香。牢記囑托,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2023年,松溪成功獲評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松溪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截至2024年底,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8.2萬畝,其中綠色食品認證3.97萬畝,有機茶園認證7492畝。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成就了一批異軍突起的茶企,帶動茶產業發展,也帶動了老百姓的就業與增收。
在龍壇茶業生產車間內,數臺包裝機器正開足馬力。很難想象,蟄伏在閩北山區的這家公司,年產綠茶萬噸,在20多個國家注冊并打造了8個茶葉品牌,出口份額已多年蟬聯全省茶企首位。
據了解,2024年龍壇茶業出口總額為2090.41萬美元,出口量為4133噸。
“松溪生態環境好,好山好水出好茶,優良的茶葉品質,當然得到廣大海外客商的認可。”龍壇茶業銷售經理陳喜丁“揭秘”說。
事實上,龍壇茶業在前期做足非洲茶葉市場調研的基礎上,依托松溪的茶葉資源,從茶青收購、茶葉加工、成品包裝、出口運輸到市場銷售,形成自己的閉環產業鏈,“劍”指海外,有力助推松溪縣茶產業發展。
由表及里提升
在新風尚里善作善成
飛檐翹角,古巷蜿蜒。流淌的松溪河,在河東鄉大布村劃出一道青碧色的弧線,見證著千年古村的滄桑變遷。
清明時節,大布村“福”文化生活空間人氣高漲。在湛盧劍鑄造技藝工作室、在版畫研學空間,游客觀摩學藝,或贊嘆,或沉浸。返鄉青年陳雯,則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三合一”服務店內閱讀書籍,偷得半日閑。
大布村常住人口5600人,是松溪縣最大的行政村。近年來,松溪縣深學“千萬工程”經驗,聘請專業團隊,深挖大布村千年古村落的傳統文化優勢,將其作為全縣“一點一帶”美麗鄉村建設重點村,進行環境綜合整治與提升建設,傳統古村落煥發新魅力。坐落在大布村的“福”文化生活空間,也因此成為城郊書香講習、文明實踐活動的主陣地。
脫貧摘帽后,如何進一步挖掘釋放潛力?松溪孜孜以求。
2022年,省委宣傳部作為掛鉤聯系松溪縣的牽頭單位,組織深入松溪所有鄉鎮調查研究,在充分了解當地發展瓶頸、群眾迫切愿望、基層工作短板后,指導推動建設松溪鄉村振興戰略與縣域經濟發展講習班。
基層如何更好解放思想、凝聚人心?如何為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發展鼓勁賦能?松溪吸納各類人才,成立“專兼結合”的講習隊伍,在大學生村官、“五大員”、科特派中遴選一批基層經驗豐富的講師,從返鄉創業人員、致富帶頭人、產業大戶中挑選一批能說會道的“土專家”,深入農戶開展宣講。
茶山蔗田、廊橋亭臺、農家小院、工廠車間……“松溪講習班”的足跡遍布。講清楚接地氣的“真道理”、說明白貼心暖心的“好政策”、商量透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兩年多來,“有事找講習班”在當地群眾中逐步成為習慣。
在溪東鄉,畬鄉講習班特別制作了講習微卡片,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送到老百姓家門口;在工廠企業,講習員給一線工人宣講政策,幫助他們更好把握就業技能培訓、安全生產等熱點問題……立足實際,不斷整合、挖掘新型文化陣地資源。去年,松溪縣融合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閩北·松溪講習班”、“書香湛盧”“三合一”服務點,首批12個服務點集中開展“青年創業”“普法教育”等各類服務活動280余場次。
“我們將講習、書香、實踐服務等功能有機結合,形成內容豐富,覆蓋有效、便民利民的服務矩陣,推動了文明實踐向基層有效延伸。未來,我們將繼續完善‘三合一’講習服務,探索更多方式,讓文明實踐更接地氣、書香講習更聚人氣。”松溪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建斌表示。
從“點上開花”到“面上提升”,在松溪,古劍出鞘的江湖豪情仍在傳說,比學趕超的干事熱情正在迸發。(福建日報記者 潘賢強 戴艷梅 吳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