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對接臺灣自由經濟示范區
改革開放以來,臺灣向大陸的產業轉移已經經歷了三輪投資浪潮:上世紀80年代,在尋求廉價土地和勞動力的動機下,臺灣面向廣東、福建進行第一輪產業轉移浪潮,主要集中在制造業;第二波投資浪潮仍以珠三角和福建地區為主,投資領域轉向了以石化重化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產業。而在這前兩次產業轉移過程中,福建都沒有很好地把握住機會,被珠三角拔得頭籌。第三波產業轉移則是以電子信息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代表,主要在長三角落地,部分落戶在環渤海經濟圈。
經過這三輪產業轉移及自身的產業結構調整,臺灣如今的產業結構已經進入“三二一”階段,即第三產業占比重最大,整體的產業結構也趨向穩定,即使再進行轉移,也不會像上世紀80—90年代那樣形成巨大規模。
此外,從2012年起,臺灣經濟增長乏力,連續兩年增長低于2%;同時產業轉型困難,除旅游等少數產業外,整體產業表現欠佳,尤其是電子、石化等重要產業不如預期。在新一輪的全球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中,臺灣同樣在謀求轉型突圍。
“如果要讓臺商看好平潭,那么意味著平潭不僅只是中國市場,還要面對世界市場。” 福建省產業經濟發展促進會會長楊益生表示。
而隨著此次平潭自貿區獲批,福建當地官員和學界樂觀地認為,這將加速平潭的兩岸交流進程。
平潭綜合實驗區招商局局長馬冬根認為,根據國務院的批示,包括平潭在內的福建自貿區以上海試點內容為主,還可以探索區域特色的創新——這意味著,平潭一方面可以完全克隆上海自貿區的模式,另一方面在兩岸合作交流上還可以有更多內容可拭目以待。
“福建的重點是兩岸的經貿往來,經濟的交流合作、融合,這些方面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比如說臺灣從兩年前開始規劃建設以“六海一空”為核心的自由經濟示范區,福建、平潭和它對接就很有意義。兩岸的示范區在經貿交流、貨物貿易上能形成一個很便利的通道,沒有障礙,就很好。“馬冬根說。
“大的方向應該是圍繞對臺和‘海絲’,方案還在草擬中。”馬冬根透露,“我們會有一攬子的政策、舉措,可以期待。”
10億專項基金培育產業
對平潭而言,如今的開發開放,早已不同往日,單純依靠招商引資的時代已一去不返。因此,平潭在招商的同時,也著力培育產業。
“盡管最近的幾次會議部署沒有根本性變化,但其實已經開始將培育產業放在重要位置,而不只是基礎建設,尤其是旅游產業的比重開始加大。”這是在習近平到訪平潭后,一些官員感受到的微妙變化。
平潭一位主管宣傳的官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平潭已經就未來的發展格局在進行戰略布局上的調整,包括全島的產業布局。
11月2日,習近平結束考察離開后,平潭召開黨工委擴大會議,貫徹羅斯總書記提出的“選資、選商、選項目”的要求,全面梳理各類招商項目,選出一批符合平潭定位的項目,加大對接力度,力爭招商取得新突破。
而在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招商局局長馬冬根的理解中,平潭從基礎建設向產業聚集轉變時間更早,一個至關重要的時間節點是今年7月的平潭海關封關。他表示,“之前是以基礎建設為主,之后開始逐漸轉到建設、招商、產業發展并重。”
他指的是7月15日,平潭實現了全島封關運作,開始進行“一線放寬,二線管住”的分線管理模式。
福建省南方科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開明認為,這是平潭下一步開發的重大優勢之一。300多平方公里的平潭島,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同時也將是境外商品一個很好的“中轉點”。
在2011年發布的《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也是如今平潭發展的主要指導規劃中,亦明確提出平潭產業發展的方向: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體系,并將主島劃分為中心商務區、港口經貿區、高新技術產業區、科技研發區、文化教育區、旅游休閑區。
此外,平潭還將設立總規模約10億元的創業園孵化基金,初步設定為“雛鷹基金”和“雄鷹基金”,以孵化和培育創業企業在平潭落地發展。
盡管平潭開始發展產業,調整布局,然而從2009年開始大興土木,到2014年也不過五年時間,平潭還做不到萬事俱備。
馬冬根在媒體采訪中坦言,“部分產業落地的過程中,會面臨一邊落地,一邊配套保障設施要跟上的局面。”
而大型基建也是平潭如今最缺乏的,如平潭的北通道——往福州、長樂方向的公鐵兩用跨海大橋等,預計要2018年才能落成。
另一方面,對于平潭為了促進產業落地出臺的措施,在平潭工作數年的公務員張坤認為,目前平潭,“還沒有足夠的企業去享受這些優惠政策”,現在進入平潭的主要是一些企業總部、財務公司等,在平潭新設分公司,希望以“總部經濟”的方式享受平潭的低稅率。
優惠政策之外
在中國,中央和地方的互動關系一直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前期中央政府的優惠政策為地方提供機會,后期則是地方政府的響應能力決定區域的發展水平。
對于平潭而言,優惠政策是其當下最有吸引力的一張牌。但是,中央設立自貿區更多是鼓勵制度創新,而非單純制定稅收優惠。
王開明認為,地方的經濟發展確實不能僅靠政策優惠。“但平潭現在的發展水平還沒到那個階段,政策優惠是如今平潭最大的優勢之一。”他同時也強調,“當然平潭乃至福建也需要革新思想,勇于創新。”
“平潭原來是一個離島,基礎設置薄弱,吸引不了產業落地,這張白紙怎么畫,一定要創新。”李德金在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表示,作為全國唯一的對臺綜合實驗區,“平潭不會再走先粗后精的路子。”
事實上,平潭的開發到現在只相當于開了個頭,然而從2009年的“一天一個億”的投資開發力度到現在納入福建自貿區范圍,各類中央政策傾斜,平潭身上背負的政策紅利不可謂不多。這些資金、政策究竟是投入“無底洞”,還是能被真正轉化為發展動力,尚待時間檢驗。
平潭,能否成為新時期東海邊的“另一個圈”、重復深圳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