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莆田市長李建輝:“我們的這雙鞋”可更大釋放內需潛力
中新網北京3月10日電 “據統計顯示,去年全國消費鞋類45億雙,近10億雙要從國外進口。說明了我們的這雙鞋還是以出口代工為主,國內消費潛力尚未完全釋放,高端消費市場占有率不高。”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莆田市市長李建輝9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用一組數據說明中國鞋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鏈現代化的必要性。
鞋業是莆田的支柱產業、當家產業,全市鞋業企業4200多家,從業人員50多萬人,產值超千億,產量12.6億雙,占全國135億雙的9.3%。李建輝以莆田為例指出,莆田雖然是世界著名的運動鞋制造基地,擁有深耕細作的歷史積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但處于價值鏈的底部,“為人做嫁衣”,賺取的是貼牌代工的“蠅頭小利”,往往是我們以低廉的價格代工生產出了世界品牌的鞋,但反過來,又以高昂的價格在國外買回來。
李建輝結合莆田的經驗建議,為了暢通內循環鏈,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應該重點在四個方面發力。
一是發力品牌塑造。有制造沒品牌、有工業沒文化,這是傳統產業的“痛”。因此,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把工業創新、品牌建設、質量管理、知識產權保護等作為其重要工作領域,聚文化之力,鑄工業之魂。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鼓勵鞋企之間,鞋企與品牌商標、超級IP、策劃咨詢、供應鏈金融等合作,應用新模式、新業態,實施聯盟創牌。另一方面,鼓勵鞋業龍頭企業與電子信息、服裝生產、電商團隊等其他領域合作,進行跨界創牌。
二是發力平臺構建。企業多小散雜、供應鏈脆弱沒有話語權、市場快反能力不足,是長期困擾傳統產業升維突破的“痛”。為此,我們通過建立產業互聯網平臺,集合要素,整合資源,構建生態。集采方面,我們組建了眾協聯供應鏈服務平臺,打通集采集銷渠道,配套訂單、生產、物流和財務等方面的信息協同,為鞋企提供集中采購和撮合交易服務。平臺入駐企業5000多家,累計交易額110多億元,實現降本5%,訂單交付率提升15%,交貨天數縮短5天。
圖為莆田新路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生產代工運動鞋。為了應對人工漲價,當地政府鼓勵鞋企“機器換工”,由市、區兩級財政補助20%助企業采購半自動化和自動化機器。張斌攝
三是發力科技賦能。科技創新是構建國內大循環的關鍵。我們在關鍵材料、研發設計上全面發力,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揭榜掛帥”,研發鞋底、面料等高端新材料,2019年底獲批國家級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集群;設立了鞋業數據中心,建立腳型、鞋型數據庫,促進研發更多精準個性匹配的產品,大大提升了產品的市場貼合度。同時,我們出臺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引進落地了新工科產業學院、北理工東南信息技術研究院、中電研究院、黑馬莆田分院、莆商領袖商學院等一批創新載體,建立華峰產業學院,暢通人才“引、育、用”,為鞋業科技創新提供人才支撐。
四是發力政策加持。在全省率先出臺鞋業“白名單”制度,及時出臺鞋業新10條,去年在疫情沖擊訂單下降30%的情況下,仍然保持穩定增長。今年又出臺加快鞋業高質量發展10條,1-2月增幅達18%。創新“社會責任+金融”模式,開發普惠金融信息服務平臺,通過導入政府、銀行、企業、監管等四方部門的資源,整合公共數據,為鞋企構建用戶畫像,實現金融機構自動審批、秒貸放款,打通鞋業企業融資堵點。我們還設立了總規模30億元的鞋業產業基金,投資于提升產業基礎和產業鏈水平的本地創新型企業、項目,目前已完成首期1億元的投資。(記者 林春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