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京津冀三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活動在河北省雄安新區舉行,閉幕式活動包含現場演出和頒獎儀式。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福建省莆仙戲劇院演出的莆仙戲《踏傘行》榮獲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暨第十七屆“文華大獎”,這是福建省時隔15年再次獲得該項殊榮。
中國藝術節是中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綜合性文化藝術盛會,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獎是文化和旅游部設立的國家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獎設“文華大獎”和“文華編劇獎”“文華導演獎”等單項獎。本屆“文華大獎”共有戲曲類、音樂舞蹈類和話劇兒童類終評作品39臺,莆仙戲《踏傘行》與35臺中央直屬、部隊和省級參評院團同臺競技,成為此次15臺獲得“文華大獎”的劇目中唯一由市級院團演出的劇目。
莆仙戲《踏傘行》由莆籍劇作家、國家一級編劇周長賦執筆,國家一級導演徐春蘭執導,國家一級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吳清華,國家一級演員、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黃艷艷擔任主演。該劇講述了:一段亂世離合,一篇難得傳奇;男女定親未謀面,風雨邂逅妙趣生;一個是熱情似火,一個卻匿名試心;從此后,波瀾迭起,曲折連連;最終是,兩情或可簡單對,風雨同行才是真,一傘情深含哲理,寬容和合古今同的故事。劇目主題積極,內涵豐富,全劇始于“仁”而終于“恕”,體現了中華文化包容“和合”思想,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傳統的,又是當下的,被戲劇界譽為“古老劇種傳承與創新的里程碑之作”“戲曲守正創新的典范,體現了民族美學與時代精神的高度契合”。
莆田市委、市政府長期重視莆仙戲保護傳承發展工作。莆仙戲《踏傘行》由莆田市文旅局歷經四年多持續培育,先后十五次邀請全國頂尖專家觀摩指導,反復打磨修改劇本和創排提升。該劇先后榮獲第十六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年度十大重點扶持劇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等國家級獎項和榮譽。
《踏傘行》得益于古老劇種莆仙戲的滋養,“宋元南戲活化石”現存5000多個傳統劇目,曲牌1000多首,鑼鼓經400多種,保留清代“興化七子班”時期的行當特色,積淀豐厚,堪稱瑰寶。正如當代著名戲曲理論大家郭漢城先生所評價的那樣:“莆仙戲的價值不是用別的可以補償的,莆仙戲的價值等同于中國文化、中國戲劇的價值”。近年來疫情影響讓這個古老劇種面臨巨大的沖擊和困難,但我們堅持服務基層,堅持向傳統汲取養分,守正創新,奮力拼搏。作為基層院團,獲得“文華大獎”是對這個古老劇種的鼓勵和鞭策。
在閉幕式頒獎晚會上,福建省莆仙戲劇院演員、第十一屆文華表演獎獲得者鄭仁森攜俞荔香表演了莆仙戲傳統折子戲《瓜老種瓜》,古樸獨特的表演風格贏得了觀摩領導專家和各省代表團觀眾的熱烈掌聲。(記者 吳炳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