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農歷正月初八,仙游縣楓亭鎮麟山宮舉行元宵巡游活動,富有特色的非遺“皂隸舞”亮相。
麟山宮“皂隸舞”表演現場。 全媒體記者 蔡昊 攝
當天14時30分許,楓亭鎮麟山宮廣場人山人海,軍鼓隊、八仙戲隊、馬隊、十音八樂隊等民俗表演輪番上演。之后,非遺民俗“皂隸舞”熱鬧上演,贏得觀眾陣陣喝彩。
記者在現場看到,8名表演者頂插五色紙絲花,頭戴各式猙獰獠牙面具,有紅、藍、青、黑等顏色。他們手執竹杖,身著黑衣紅褲,腰系紅布條,腿扎綁帶,足蹬草鞋,氣勢威猛。表演者伴隨樂鼓聲,時而面對面,時而背靠背,有“盤腿跳”“左右跳”“左右望”“左右擺”等,包括進退、轉擺、踢跳、拍望等基本動作,含有較濃的莆仙百家戲表演意味,節奏干練、動作粗獷、氛圍神秘,整場表演時長約15分鐘。
“‘皂隸舞’由西漢時期的‘儺舞’演變而來,屬于我國古代驅邪除妖的民間舞蹈。麟山宮‘皂隸舞’至今有180多年歷史,經過代代民間藝人的傳承和完善,形成一套完整和獨特的舞蹈表演形式,于2009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麟山宮皂隸舞傳習所所長陳遵華告訴記者,每年春節元宵期間,當地38個自然村都要例行出游、游燈,參加者數千人,活動持續3天,出游路程50多公里,以祈求新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出游隊伍中,最為出彩的當數“皂隸舞”。
當天,精彩的民俗文化和非遺演繹,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紛紛前往觀看“打卡”。
“第一次現場觀看‘皂隸舞’,太震撼了!朋友看完視頻直呼明年要來莆田鬧元宵。”來自遼寧沈陽的周炎堃與家人自駕來莆過春節、鬧元宵。她說,莆田元宵既熱鬧又有特色,她特意帶兒子一起來感受,同時她還通過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平臺宣傳莆田特色元宵。
“這個舞蹈很有特色。”來自上海的視頻博主李莉說,她之前長期居住在國外,通過自媒體短視頻向海外觀眾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她正月初六就到莆田,準備將莆田的特色元宵活動全程記錄下來,展示給海內外觀眾。
全媒體記者傅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