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莆田市教育局發布2024年莆田市社會事務進校園活動清單,進一步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切實減輕學校和教師負擔。6月25日,莆田市“數字賦能為基層減負”聯合采訪走進莆田市教育局。
據介紹,為解決社會事務進校園“名目雜”“頻次繁”“留痕多”“關聯低”等突出問題,莆田市教育局會同市數字辦、市數字集團,開發“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服務平臺,依托“全市一張圖”數字賦能,從學校主體感受出發,實行“一個中心連兩端”協同工作模式,即由縣區(管委會)教育行政部門設立區級協同中心統籌“部門端”進校園計劃和“學校端”意見建議,整合優化進校園事項,對進校申請提出“合并”“變更”“取消”等調度建議,經主辦部門、協同中心、學校三方協商確認后方可進校。
“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以來,清理了一批與教育教學無實質關聯的任務,壓減或合并面向師生的檢查、評比、考核等事項,切實減輕了教師的非教學負擔。”莆田市第十五中學校長俞偉景介紹,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后,教師的工作也更加聚焦于教學和學生發展,為教師提供了更多專注于教學活動和個人專業成長的空間。協同中心的設立,也杜絕了有關部門強制要求教師組織學生和家長參加的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活動。
此外,學校可以依據相關教學需要,主動在平臺發布需求信息,邀請相關部門進校園,解決學校資源不足的問題。“今年3月,學校想舉辦體育科技節,但學校在科技方面的資源不足,在平臺的協同下,市科技局等部門應邀而來,活動贏得了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俞偉景表示,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并不是讓社會事務不進校園,而是選擇性地允許對教育教學有益的活動進校園。當前,經過審批的進校園活動,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幫助師生增長見識、豐富知識、提升能力,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和校園氛圍。
“目前,市教育局圍繞‘減量、提質、增效’的工作目標,通過開展摸底調研、試點推進、協同提升,形成初步成效。”莆田市委教育工委委員、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任飛鵬介紹,從試點工作運行一段時間來看,荔城區2023-2024學年度秋季學期平均每所學校接受進校園活動次數為9.8次,每月近2次。通過平臺調度,平均每月每所學校進?;顒哟螖禐?.3次,下降85%。下一步,莆田市教育局將繼續推動基層減負工作治理創新,以師生獲得感檢驗減負工作成效,推進教育綠色高質量發展。(東南網記者 胡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