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心跳存入陌生人胸膛,留一眼光明望春日朝陽。遺體與人體器官捐獻延續了生命,推動醫學進步,傳遞社會文明與人間大愛。3月28日,莆田市遺體與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壺山陵園)松柏肅立、鮮花環繞,市紅十字會、市衛健委、市民政局聯合主辦的“生命·希望”——莆田市2025年人體器官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在此舉行。捐獻者家屬代表、紅十字志愿者、醫務工作者、學生代表等共同緬懷“以隕落點亮新生的擺渡人”,弘揚人道博愛精神。
市紅十字志愿者、學生代表等向捐獻者紀念碑敬獻鮮花,鞠躬致意。
致敬英雄:以平凡善舉延續希望
“向跨越生死的生命傳遞致敬!”市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蔡軍在講話中向捐獻者及家屬致以崇高敬意。他提到,我國每年有30余萬名患者等待器官移植,而每一例捐獻背后都是一個家庭的艱難抉擇。近3年來,我市累計完成遺體和器官捐獻54例,志愿登記超9000人。他分享了2個感人故事:抗戰老兵劉書昌攜老伴雙雙登記捐獻遺體和器官,身后將遺體和器官捐獻給祖國醫學事業;仙游快遞小哥陳鵬意外離世后捐出多個器官,讓7名患者重獲新生。“他們用超越血緣的善意,鐫刻下人類文明的豐碑。”蔡軍表示,捐獻者家屬的勇氣同樣值得銘記,他們的至親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生命,“心跳仍在延續,目光依然清澈”。
志愿力量:用行動守護人間溫度
市紅十字生命接力志愿服務隊理事長陳少鵬作為志愿者代表發表感言。他回顧了服務隊成立3年來的暖心實踐:為45戶捐獻者家庭建立“一人一檔”幫扶機制;走進62個社區普及遺體和器官捐獻知識,為3萬余人次播撒生命永續的理念;原創歌曲《生命的接力》唱響全國,志愿服務項目屢獲殊榮等。他動情地說:“捐獻者的生命化作春泥,他們播撒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
呼吁同行:讓生命接力永續傳遞
主辦方呼吁社會各界破除傳統偏見,支持器官捐獻事業。以科學傳播知識、以溫情消解誤解,引導更多人加入生命接力的行列。活動尾聲,全體志愿者莊嚴宣誓:“繼續奔走城鄉,守護大愛溫度,讓莆田人道之光更加溫暖。”
活動設置了默哀環節,全體人員垂首肅立,向捐獻者默哀1分鐘。隨后,與會者依次向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碑敬獻鮮花,鞠躬致意。
此次緬懷活動不僅是對捐獻者的深情告慰,更是一次生命教育的生動實踐。正如紀念碑前綻放的鮮花所寓意的——死亡并非終點,而是新生的起點。捐獻者用最后的善意點亮他人希望,而這座“文獻名邦”正以行動證明:愛與生命,永續不息。
全媒體記者劉永福文/圖